于建武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的表现(音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的表现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7.3-38℃,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没有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症患者与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量少,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株的毒力弱,还有机体的免疫功能好密切相关。轻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治疗,患者每天要测体温,监测血氧饱和度,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嘱患者充分休息,给予充足的养分,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往往在两周左右可以自愈。\n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表现有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可以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严重者可以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 打喷嚏流鼻涕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音频)

    打喷嚏流鼻涕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但不是所有的打喷嚏、流鼻涕都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打喷嚏、流鼻涕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引起打喷嚏、流鼻涕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种过敏、寒冷刺激、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等,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要进行对症治疗。\n目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期,患者如果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要仔细进行甄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确实可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鼻咽部生长、繁殖,引起鼻咽部黏膜的充血、水肿导致。如果患者有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或者近期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的旅居史,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建议患者去发热门诊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新型冠状病毒抗体、血常规、肺CT的检查,排查是否真正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除了有打喷嚏、流鼻涕等不典型的症状以外,还应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典型的症状。
  •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音频)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新型冠状病毒又称2019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是60-140nm,具有五个必须基因。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进入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在96个小时左右,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n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热敏感,56℃时30分钟能够灭活,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卫生事件。通过积极的控制和防控,我国境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个别地区出现局部暴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n新冠病毒可以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地暴露于高浓度的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着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 乙脑传播的主要途径(音频)

    乙脑传播的主要途径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包括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而三代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三代库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蚊种之一,对人畜危害大。近年来,我国北方及云南先后从三代库蚊中分离到数十株乙脑病毒,是带病毒率最高的蚊种。在家禽的圈里这种蚊最多,当其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病毒进入蚊体内并迅速生长、繁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并在唾液腺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乙脑病毒传染给人和动物。\n由于蚊可以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不仅成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的储存宿主。此外,被感染的候鸟、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越冬宿主。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的比率为1:300,感染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病例主要集中在十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发病率最高。
  • 甲型H1N1流感属于哪类传染病(音频)

    甲型H1N1流感属于哪类传染病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甲型H1N1流感属于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出现全球爆发,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原称是人感染猪流感,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甲型H1N1流感替代猪流感并沿用至今,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多数患者的病情温和,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甚至出现死亡。\n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属于RNA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人可以传染给猪,但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体液、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不会通过猪肉类产品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传播,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的途径有待进一步验证。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敏感,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患者主要为青年,以肥胖或病态肥胖者为多见。
  • 什么是小三阳携带者(音频)

    什么是小三阳携带者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小三阳携带者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一种特殊状态,小三阳携带者又称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处于免疫控制期,表现为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病毒DNA<2×10^3IU/m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持续正常。一年内连续随访三次,每次至少间隔三个月,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征象,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组织活动指数评分<4,或根据其他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n对于小三阳携带者不要过于紧张,因为患者体内没有乙肝病毒,肝功能基本正常,而且肝脏影像学检查没有提示肝硬化,该患者属于疾病的稳定期,不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查、随访,每隔四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主要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肝脏彩超,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 医用外科口罩三层作用(音频)

    医用外科口罩三层作用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医用外科口罩分为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其作用大致如下:\n1、防水层:可以阻挡飞溅的液体。\n2、过滤层:可以有效的阻隔0.3-1.0pm的微粒。\n3、吸水层:可以吸收佩戴者口、鼻的水汽。\n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时,白色的无纺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要留有空隙。医用外科口罩可以很好的预防呼吸道、飞沫传播,对细菌和病毒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如果长时间佩戴需要及时更换,连续佩戴不应该超过四个小时,如果佩戴时口罩发生了潮湿或者破损,应该及时更换。使用前请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对外包装、标志、生产日期、有效期进行确认,并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的医用外科口罩禁止重复使用。医用外科口罩使用前,如果发现包装破损禁止使用。
  • 细菌性痢疾的常见并发症(音频)

    细菌性痢疾的常见并发症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细菌性痢疾常见的并发症有菌血症、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关节炎等,大致情况如下:\n1、菌血症:主要见于儿童,患儿常营养不良、镰状细胞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目前国内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的患者症状比较严重,病死率很高,菌血症多发生于发病后1-2天,抗生素治疗有效。\n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主要见于痢疾志贺氏菌感染,有些病例开始有类似白血病反应,进而出现贫血以及DIC,部分严重的病例可以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病主要与内毒素血症有关,但其他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无类似表现。本病预后严重,要给予积极的激素对症治疗,严重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n3、关节炎:多发生在细菌性疾痢后两周内,可能是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大关节,可以引起膝踝关节红肿、渗液,关节液中可以查到凝集的志贺菌抗体,血清抗O抗体正常,可以应用激素治疗,应用激素治疗后很快就会缓解。
  • 流行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音频)

    流行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据国内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储存宿主为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可以携带出血热病毒,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报道,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n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呼吸道传播是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是指进食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接触传播是指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血液可导致感染;垂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
  •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音频)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预防血吸虫病主要做到以下三点:\n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患者与病牛进行大规模的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感染的患者大幅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n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前首先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计划提供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杀螺药有效灭螺,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n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自我防护,在流行区域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对于必须下水的人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和松解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