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东峰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视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不适,如下肢畏寒、发凉等。这部分患者可以检测到动脉功能的异常,比如ABI降低,即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比值降低。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即患者在行走时逐渐出现双下肢憋胀,疼痛不适,休息几分钟可缓解,再行走时重复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特征性症状。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在患者休息时存在肢端疼痛,平卧或夜间休息时更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以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而诱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征是肢端皮温下降、皮肤菲薄、毛发脱落等营养障碍性改变,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收缩压下降,肢体溃疡,坏疽等。
    2023-08-02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泡脚吗(视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泡脚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以泡脚,但是注意水温一定要放在38℃左右的温水。由于下肢动脉的硬化和狭窄,下肢的血流量得到非常大的限制。不仅引发患者下肢发凉、疼痛、色素沉着等甚至溃疡。更重要的是由于血液流量少,下肢组织对于外来细菌、病毒外侵物质抵抗力降低。同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的缺血引起下肢皮肤神经的病变,以及出现下肢皮肤的缺氧性改变,皮肤会变得比较菲薄。 神经的病变会引起病人的感觉减退,这类病人的感觉功能比正常人要迟钝。因此,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脚,避免脚的伤害。可能一个微小的伤口会导致截肢,而泡脚时建议温水泡脚,一般在38.℃左右。如果水温很热,由于病人的感觉迟钝,感觉不到水的实际温度,这时就容易把皮肤烫伤。而小小的破口有可能导致患者形成局部溃疡,坏死,甚至截肢。因此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双脚。
    2023-08-02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大动脉炎的区别(视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大动脉炎的区别
    年龄和发病部位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大动脉炎的鉴别要点,动脉硬化闭塞症以老年多见,以大中动脉多见,常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病史。而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等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或者发凉、麻木、酸痛、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 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肾动脉狭窄出现肾性高血压,如合并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有上肢低血压,下肢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狭窄可以产生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在动脉狭窄附近有收缩区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等现象。 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及症状、体征、动脉造影等较易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大动脉炎进行鉴别。一般大动脉炎没有动脉壁钙化,没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2023-08-02
  • 介入和消融的区别(音频)

    介入和消融的区别
    讲解医师:申东峰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山西省中医院介入血管科
    介入治疗是介于内科和外科之间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是目前微创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介入治疗可以分为血管腔内治疗和非血管治疗,消融治疗属于非血管治疗,具体区别如下:\n1、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为大家经常听说的心内科的心脏介入治疗,或者血管外科的血管介入治疗。\n2、非血管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通过非血管的人体自然腔道做的治疗方式,如通过胆道、食道、肠道等做的支架治疗或者扩张的治疗。还有一部分就是直接穿刺肿瘤或者脏器而进行的治疗,例如消融治疗,消融治疗是目前介入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是目前肿瘤微创治疗的重要方式,指利用一根细的穿刺针刺入肿瘤,然后在肿瘤内部进行加热或者注入化学药物,对肿瘤进行灭活,从而达到杀灭肿瘤或者是减少肿瘤体积的作用。\n所以,消融治疗是介入治疗的一个部分,而介入治疗包括消融治疗。
  • 双下肢水肿如何鉴别(视频)

    双下肢水肿如何鉴别
    引起下肢水肿的病变较多,因此鉴别比较困难。常见于以下疾病的鉴别: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水肿首先出现于局部,可向上延及全身。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症状。肾源性水肿见于各类肾炎和肾病,其中多为晨起眼睑和颜面部水肿,以后可以发展为全身水肿。常伴有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2、肝源性水肿,见于肝功能失代偿期,首先出现大量腹水,而后出现由于蛋白的减低导致下肢的水肿症状; 3、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长期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营养缺乏而引起来的水肿; 4、炎性水肿常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即甲低。为凹陷性水肿,好发于下肢,颈部前区,也可出现于眼眶周围; 5、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主要是在月经前7-14天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的轻度水肿,可伴有乳房疼痛,月经后水肿可逐渐减退; 6、药物性水肿,主要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胰岛素以及扩血管的药物,特别是钙拮抗剂可引起水肿; 7、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突然呈现了双侧肢体的肿胀。多见于妇女,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呈周期性水肿。 8、局部性的病变引起来的水肿。因为人体的下肢血液回流和淋巴管回流障碍引起来的水肿。淋巴管水肿比较严重,称之为橡皮腿; 9、因为静脉阻塞引起的水肿,静脉阻塞分为下腔静脉阻塞可以引起双下肢的水肿,称为布加综合征;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双侧髂静脉,股静脉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来的水肿。还有一种情况适用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来的水肿。这些水肿都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023-08-02
  • 消下肢水肿的方法(视频)

    消下肢水肿的方法
    由于引起水肿的原因非常多,每一种病因所引起的水肿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无法有统一的治疗方式。但水肿治疗的基本原则都是,根据病人情况对症治疗,治疗病因消除水肿,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比如心源性水肿一旦诊断明确应该治疗心衰,心衰控制好后水肿自然消退。肝性水肿,若为乙肝、肝硬化引起,则大部分是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水肿。这时候就需要抗肝硬化治疗、抗病毒治疗、护肝、营养支持、治疗腹水等。 肾源性水肿原因也较多,主要也是对应治疗。若为肾病则可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肾病控制后水肿自然消退。若为血管性疾病引起,比如布加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等。则需要解除下腔静脉阻塞或者下肢静脉血栓。其余病因所致的水肿也都需要遵循治疗原发疾病,维持生命体征的基本原则。
    2023-08-02
  •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术前准备(视频)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术前准备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术前准备如下: 1、观察、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和会阴部,腹股沟部肤色,浅静脉暴露情况,以及回流方向,皮肤的温度,肢体的周径; 2、检查并记录肢体关节的临床体征; 3、血检D-二聚体的测定以及凝血功能的测定; 4、多普勒超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敏感的检查方法,敏感也可以达到93%-97%,特异性可以达到94%-99%; 5、条件允许可以做术前行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6、下肢静脉CTA,就是下肢静脉的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评估髂静脉受压的情况; 7、抗凝治疗; 8、术前评估病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2023-08-02
  • 气管狭窄是怎么回事(视频)

    气管狭窄是怎么回事
    对于晚期肺癌,尤其是中心型肺癌患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做CT检查,除外气道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气管支架植入,解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临床上气管狭窄主要有两种: 1、良性狭窄,也就是非恶性肿瘤引起的狭窄。常见于气管软化症,长期气管插管等患者; 2、恶性肿瘤引起的狭窄,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或者纵隔,肺门部恶性肿瘤,可以压迫主气道或者左右主支气管引起气道狭窄。轻症者表现为行走时气喘,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严重患者平静时出现呼吸困难且不断加重,患者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可能会稍缓解。
    2023-08-01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么治疗(视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么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主要有两个部分: 1、一般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若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的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2、针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中药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中起重要作用; 3、当患者症状比较严重或者合并溃疡时需要手术治疗。患者症状严重或者伴发脚部或者肢体溃疡时进行血供重建的治疗。主要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者坏疽。 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患者的身体承受力等。主要包括: 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与闭塞血管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旁路; 2、动脉内膜剥除术,适用于短段足髂闭塞或者狭窄的患者; 3、经皮前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内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的方法。这种手术风险比较低,恢复比较快,是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是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对于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前内支架的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是目前首选的一项治疗方案。
    2023-08-02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视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严重创伤患者,长期卧床患者,肢体制动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具体如下: 1、静脉血流缓慢:常见于久病卧床,外伤或者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和乘坐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均可导致血流瘀滞状态; 2、静脉壁损伤: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 3、血液的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烧伤或者严重脱水,长期口服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和脱水药,各种恶性肿瘤疾病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此外,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亦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