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谷云

  •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视频)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
    噬血细胞综合征通常起病急,并且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潜血细胞减少,以及出现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等,并在骨髓、脾脏或者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嗜血现象。 噬血细胞综合征被认为是单核巨噬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由于细胞毒杀伤细胞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清除障碍。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2023-08-01
  • 骨髓小粒什么意思(视频)

    骨髓小粒什么意思
    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结构。光学显微镜下,骨髓小粒为少数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分布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团块,多分布于骨髓涂片的尾端及两侧,骨髓小粒包括正常小粒、油性小粒、浆细胞小粒、原幼细胞小粒等。 骨髓小粒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增生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小粒很少,甚至缺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增生性贫血的患者,可以看到大量的骨髓小粒。
    2023-08-01
  • 血小板比积是什么意思(视频)

    血小板比积是什么意思
    血小板比积是外周血中全部血小板容积占全血容积百分比,是一个比值,与血小板数、血容量变化有关。当血容量不变,血小板数增多时,如各种血小板增多症,多会出现血小板比积增高,反之就会减少。 当血小板数稳定,血容量增加时,如大量输液后血小板比积减少,而血容量减少时,如严重腹泻或者呕吐,可出现血小板比积增高。所以,分析血小板比积,要综合考虑血小板和血容量两个参数变化。
    2023-08-01
  • 抗凝血酶Ⅲ高怎么回事(视频)

    抗凝血酶Ⅲ高怎么回事
    一般抗凝血酶Ⅲ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重要阻碍因子,控制血液凝固和纤溶蛋白溶解。抗凝血酶Ⅲ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急性出血期等。需要结合其它检查,可确诊疾病,再进行对症治疗。抗凝血酶Ⅲ抗原,本身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波动,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比如青年男性要高于青年女性,老年女性要高于老年男性。因此,轻度偏高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原Ⅲ抗原偏高,见于病理性疾病,特别是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瓣膜病、急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肾移植术后等。而服用抗凝药物,也可以造成抗凝血酶原Ⅲ抗原活性增高,但停药以后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
    2023-08-01
  • 止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视频)

    止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
    正常人血液在血管中呈液态,而人体血管里流动的血液不凝固,破损的血管能自行止血,是因人体血液中存在止血系统、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三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保持平衡。可分为抗凝及纤溶系统、血管壁及血小板止血机制、凝血系统几部分,正常的止凝血功能,有赖于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数量、功能稳定性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 各种急重症,如严重感染、严重急性创伤、恶性肿瘤等,可因炎症因子增多、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因子释放等激活体内凝血系统,导致毛细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血浆内各种凝血及抗凝成分,造成凝血功能异常。
    2023-08-01
  • 什么是噬血细胞综合征(视频)

    什么是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被认为是单核巨噬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由于细胞毒杀伤细胞及NK细胞功能的缺陷,导致抗原清除障碍,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度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主要特点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组织细胞嗜血现象等,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一般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较差,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予以积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2023-08-01
  •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视频)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在1952年首次报道,其病因尚不清楚。通过对患者谱系基因分析研究表明,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定位在九号染色体或十号染色体。多见于婴幼儿,90%以上病例两岁以下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2/3的病例见于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多为近亲结婚。1975年有第一例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报道,1979年报道了19例病毒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是某种原因启动免疫系统的活化机制,引起的反应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病毒:如EB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巨噬细胞病毒、线性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等; 2、细菌:如肠道革兰氏阴性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结核菌、肺炎球菌等; 3、立克次氏体; 4、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 5、原虫; 6、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7、药物:如苯妥英钠; 8、慢性肾衰竭肾移植后; 9、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10、饮酒过量。 继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众多,但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并发恶性淋巴瘤和病毒感染两大类疾病。
    2023-08-01
  •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危害(视频)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危害
    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血细胞破坏。老年人体质比较弱,免疫力较差,所以更容易发生感染。这个病一般不会传染,需尽快去除感染因素,治疗原发病,多可治愈。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不经治疗,存活期只有几个月,应用化疗后则大大改善预后,有的患者化疗后生存期可以达几年以上。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岁以下患病者的预后差;由细菌引起的预后较好;EB病毒所导致的预后最差。
    2023-08-01
  •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视频)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要满足以下八条中的五条: 1、发热; 2、脾大; 3、血细胞减少,影响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如血红蛋白<90g/L,新生儿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9/L,中性粒细胞<1.0×10^9/L; 4、高甘油三酯或者低纤维蛋白原,空腹甘油三酯>3.0mmol/L,纤维蛋白原<1.5g/L; 5、骨髓、脾脏和淋巴结中可以发现嗜血现象,而非恶性病变所导致; 6、NK细胞活性减低或者缺乏; 7、铁蛋白>500ug/L; 8、可溶性CD25>2400pg/ml。
    2023-08-01
  •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功效(视频)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功效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调节骨髓中粒系造血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功效主要为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功能。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药品,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主要功效如下: 1、预防和治疗肿瘤,可用于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程度,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等危害。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