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方

  • 直肠瘘的危害(视频)

    直肠瘘的危害
    直肠瘘最多见的是肛瘘以及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临床表现并不相同,具体危害如下: 1、直肠膀胱瘘的患者,大便可通过膀胱,再通过尿道排出,容易反复造成尿路感染,小便有气泡,还有粪渣随小便排出; 2、直肠阴道瘘的患者其粪便可从阴道漏出,容易反复造成会阴感染、阴道感染,甚至引起盆腔炎; 3、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形成瘘管,根据瘘管位置的高低,临床表现不一。低位肛瘘仅仅是肛门周围反复存在感染,脓液从瘘口流出,而高位肛瘘除瘘口有脓液流出之外,有时还会有粪便、气体从瘘口排出。 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容易引起反复感染,可以引起感染性休克。肛瘘反复存在脓液排出,当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外壳闭合,闭合以后又可形成肛周脓肿,引起发热、疼痛,脓肿溃破以后又形成肛瘘,对患者的生活将会有很大影响。需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宫颈癌放疗后引起直肠阴道瘘,处理将有一定困难。往往先制作人工肛门,通过保守治疗如果不能愈合,这些要进一步手术。
    2023-08-02
  • 做完肠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视频)

    做完肠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
    肠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如下: 1、饮食:根据手术治疗的方式决定饮食的恢复时间,较小的息肉摘除一般在6小时以后即可进食,较大的息肉切除后一般要禁食24小时,肠切除、肠吻合后一般要等到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以后再开始进食。进食循序渐进,先流质饮食,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 2、活动:内镜下息肉摘除一般在6小时以后即可开始活动,稍大的内镜下治疗手术,一般主张患者卧床24小时。外科手术,肠切除、肠吻合以后主张术后24小时起来活动,而且对于外科手术主张早期活动,以减少粘连。但需注意,运动量要适度; 3、洗澡:内镜下治疗后患者一般在能够起来活动时即可洗澡,外科手术肠切除、肠吻合以后,一定要等到伤口拆线后2-3天,伤口完全愈合后洗澡,以免切口感染。
    2023-08-01
  • 肠息肉手术后几天可以正常饮食(视频)

    肠息肉手术后几天可以正常饮食
    肠息肉手术后饮食恢复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决定,具体如下: 1、内镜下摘除息肉,特别是冷切除的患者,手术后6小时可以进食; 2、ESD手术一般禁食24-48小时; 3、外科手术肠切除、肠吻合的患者需等待肠功能恢复两三天后,才能够恢复饮食。 恢复饮食的初期进行流质饮食,因为流质大多在小肠可被吸收,因此到达结肠的成分很少,从而可使粪便很少。2-3天后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等,2-3日后恢复正常饮食。息肉摘除以后,早期应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肠蠕动。
    2023-08-01
  • 胃上长息肉是什么原因(视频)

    胃上长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部生长息肉的原因较多,如胃部炎症、长期口服质子泵受体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下容易引起胃息肉,还有一种是遗传性基因突变引起,如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往往整个胃肠道都会存在息肉。 胃息肉的处理需要具体分析,首先取活检。胃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往往称为癌前病变,因此需要及时处理,长时间不予处理容易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可以随访,而对于质子泵受体抑制剂引起的息肉,患者应尽量减少药物的应用。
    2023-08-01
  • 肠息肉手术后并发症(视频)

    肠息肉手术后并发症
    肠息肉治疗分为肠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下: 1、出血:肠镜下摘除出血量少,通过药物治疗,给予止血药物、血管收缩剂,往往可以达到止血,必要时于肠镜下通过钛夹夹闭; 2、穿孔:特别是内镜下治疗穿孔,假如时间较短,可经过内镜夹闭穿孔,禁食,进行营养支持,愈合以后开始恢复饮食; 3、吻合口瘘: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冲洗、外周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肠分泌,促进穿孔逐渐愈合; 4、其它并发症:如肠粘连,鼓励患者手术后早期进行活动。
    2023-08-01
  • 肠切除的危害(视频)

    肠切除的危害
    肠切除后并发症如下: 1、小肠少量切除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而肠扭转、肠坏死切除很长一段肠管,剩下的小肠如果不足1m,手术后进食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吸收,可能造成患者长期营养不良,对身体危害较大; 2、右半结肠切除,因为水分的吸收70%在小肠,30%在结肠,而水分大部分在右半结肠吸收。右半结肠切除后,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 3、直肠切除吻合后,可造成前切除综合征,大便次数很多,有些患者甚至1天排便数十次。此时需相应使用药物减少肠蠕动,从而改善症状; 4、肠切除后吻合口狭窄,特别是瘢痕体质的患者,手术以后容易导致瘢痕增生,在相应吻合口连接以后,容易造成狭窄。一旦发生狭窄,可造成肠梗阻。对此可在肠镜下进行球囊扩张,若无法解决,需二次手术切除吻合口,重新将其吻合。
    2023-08-01
  • 结肠多发性息肉出血是怎么回事(视频)

    结肠多发性息肉出血是怎么回事
    当结肠多发性息肉生长至一定程度时,血液供应不足可引起息肉坏死,或由于粪便摩擦引起息肉出血。息肉的出血量可大可小,出血量小可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大则可以引起休克。 因此大便隐血阳性一定要做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及时摘除。肠癌大部分由腺瘤转变而来,腺瘤阶段予以摘除,则以后癌变机会较少。腺瘤息肉一旦出血,患者需要及时就诊。首先行肠镜检查,明确出血性质,于肠镜下摘除大多能够解决。若发生恶变,则需根据治疗癌症的原则做根治性切除。
    2023-08-01
  • 肠胃息肉是如何产生的(视频)

    肠胃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肠、胃息肉的发生机制不同,肠息肉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如黑斑息肉综合征; 2、饮食因素: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烟熏食物是重要诱因; 3、炎症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引起肠壁黏膜破坏、反复增生,形成息肉; 4、感染因素:江浙地区为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卵沉于在肠壁可形成肉芽肿,反复增生可形成息肉。 胃息肉则可见于胃炎、应用质子泵受体抑制剂等。息肉形成以后,需要进行胃镜或肠镜检查,取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称为癌前病变,需要及时处理,包括胃镜下摘除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若息肉恶变为癌,侵犯深度较深,则需进一步手术治疗。而对于炎症性息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2023-08-01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怎么办(视频)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怎么办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的子女必然被遗传,且基本均将恶变为癌,所以腺瘤性息肉病一定要及时处理。主张在患者发育完成以后,20岁以后考虑进行预防性结肠切除,可以预防发生癌变。手术方式可选择全结肠切除、直肠切除,回结肠吻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旦发生癌变,处理比较被动,所以对于腺瘤性息肉病要及早处理。 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旦发生要及时处理,特别是兄弟姐妹、父母都要进行肠镜检查,及时手术,20岁以上进行预防性切除。
    2023-08-02
  •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怎么治疗(视频)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怎么治疗
    结肠增生性息肉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息肉可随访观察,无需处理。若增生性腺瘤恶变成癌,则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对于增生性息肉,除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饮食方面要注意忌食敏感的食物,如刺身、海鲜等,特别是禁食生的食物、避免饮用啤酒,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肠增生性息肉往往继发于结肠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肉芽肿,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后,则可进行治疗。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