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音频)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可以出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及黏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造血器官可以出现肝、脾、淋巴结的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病程越久,此症状越明显。神经精神变化,轻者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以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对于代谢的影响,可以出现代谢障碍、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以及影响DNA的合成;还有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胃酸分泌减低、小肠黏膜功能紊乱、舌乳头萎缩等。心脏功能的变化,血红蛋白降至70g/L以下时,可以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以下时,可以合并呼吸道感染,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容易发生感染。以上介绍的就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名词解释(音频)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名词解释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是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出现严重的血红蛋白尿和贫血,再有原发病的表现。治疗发作时可按照急性溶血处理,必要时可输血,但应该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输新鲜血液。本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原发症的处理,临床的输血指征,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被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愈后原发病控制后症状一般可以缓解。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音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症,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它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祛除病因,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最常用的治疗措施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抗体生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及吞噬作用,防止血小板在脾窦阻留,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减轻出血,并能刺激骨髓造血。对于初治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均主张使用激素,且剂量宜大,疗程宜短。常用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mg-2mg,3-4周后不管有没有疗效,均宜递减至逐渐停药。一般减量方法是达到缓解后,每周递减5mg,直至每天20mg以下,使血小板维持在50×10^9/L以上,维持治疗一般不超过6个月。治疗6周未达缓解,考虑为皮质激素治疗失败。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雄性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以及成分输血。成分输血一般仅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救治疗,或切脾术前准备或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多发性骨髓瘤不能吃什么(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不能吃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该吃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该吃低钠、低蛋白和小麦淀粉的食物,来减少肾脏的负担。有高尿酸血症及高钙血症时,应激励患者多喝水,每日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以预防或减轻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宜吃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吃高热量性的食物,忌吃含有亚硝酸盐以及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属于寒凉性的食物,可造成红细胞合成的速度进一步下降,可以吃温热性的水果。泡菜含有亚硝酸盐,可降低肠道对铁元素的吸收,抑制造血功能,可吃其他新鲜蔬菜。
  •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分型(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分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一般分型,可以分为五型:孤立型、多发型、弥漫型、髓外型和白血病型。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可以分为七型:IgG型最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角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能损害,生存期短。IgM型少见,易发生高脂血症或雷诺氏现象。轻链型占20%,其中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IgE型非常的罕见。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和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角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 骨髓瘤如何医治(音频)

    骨髓瘤如何医治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一般情况下,没有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对高危的无症状的骨髓瘤患者,80%可在2年内转化为多发性骨髓瘤,可早期治疗、干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以输注红细胞,必要时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高钙血症的患者,等渗盐水水化、强的松、降钙素、双膦酸盐治疗原发病,高尿酸血症水化,别嘌呤醇口服;高粘滞血症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临时性血浆置换;肾功能衰竭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性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化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靶向药物、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除了上述的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自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放疗用于局限性骨髓瘤、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 多发性骨髓瘤IgA型严重吗(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IgA型严重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淋巴瘤或者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分为IgA型、IgG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八种类型,其中以IgG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A型,它的自然病程6-12个月,传统药物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5年。新靶向药物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已延至5-10年,有的甚至超过10年。死亡原因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怎么回事(音频)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大型血小板比率是指的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形成的,具体的形成机制不详。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很大,它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许许多多小的血小板。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见于临床医学常规检查项目,是一种血液方面的检查,用于临床参考诊疗。它的正常值为17.5%-42.3%,大血小板比例偏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高。如果血小板数和大血小板比率同时减少,则说明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机体正在动员大血小板形成小血小板,消耗大血小板比较多,导致大血小板比率下降。
  • 红细胞高怎么回事(音频)

    红细胞高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液的红细胞高,分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相对性增多,指的是某些原因使血浆中的水分丢失,血液浓缩,红细胞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的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会引起红细胞的增多。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多,大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有关系,可以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以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以上是血红细胞高的原因。尿红细胞偏高是指尿液中正常情况下没有红细胞,或者红细胞的数量极其稀少。由于肾脏、膀胱或者输尿管等原因,可导致血红细胞进入尿液,使尿液里的血红细胞数量增加,轻者形成尿潜血,重者形成肉眼血尿。
  •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是什么原因(音频)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正常参考值82fl-100fl,平均红细胞体积适用于各种贫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理性的升高多见于新生儿、妊娠、饮酒、口服避孕药等。病理性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升高,也就是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100fl,多是由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如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妊娠期、恶性贫血等。贫血的形态性诊断,取决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准确性,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