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凤琴

  •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晚期吗(音频)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晚期吗
    讲解医师:侯凤琴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肝硬化失代偿期相当于肝硬化的晚期,失代偿期肝硬化门脉高压非常显著,可以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比如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脾大、脾功能亢进。另外也可以出现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以及肝肺综合征。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出现肝癌的几率也会增加,所以对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另外也可以缩短寿命。\n如果出现肝硬化的失代偿期,应该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如果针对病因治疗有效,肝生化持续稳定,这种情况门脉高压相应的并发症也会减少。所以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应该积极的寻找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这样并发症几率会出现减少,同时肝癌的发生几率也会减少。
  • 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吗(音频)

    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吗
    讲解医师:侯凤琴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早期肝硬化部分患者可以逆转,对于早期肝硬化的患者,如果能够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有效,肝生化持续稳定正常,这种情况有一部分肝硬化可以逆转,比如丙肝病毒引起的早期肝硬化。如果通过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毒可以从体内彻底清除,早期肝硬化可以出现部分逆转。\n对于乙肝患者引起的早期肝硬化,如果通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肝生化持续稳定、DNA阴转,这种情况肝功相对来说病情稳定不进展,有一部分患者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对于肝硬化的病因治疗,如果效果不好,肝生化持续异常或者间断升高,肝硬化还有可能会进展,由早期的肝硬化还可能会进展到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所以对于早期肝硬化的患者,应该积极寻找病因,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逆转。
  • 肝缩小一定是肝硬化晚期吗(音频)

    肝缩小一定是肝硬化晚期吗
    讲解医师:侯凤琴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肝缩小不一定是肝硬化晚期,因为肝缩小也可以见于急性暴发性的肝衰竭。急性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大约80%的肝细胞会出现坏死,导致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出现塌陷,出现肝脏萎缩。急性暴发性肝衰竭常见的病因包括急性戊肝、急性乙肝以及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另外也可以见于急性酒精中毒导致的肝衰竭。\n出现肝衰竭的患者会表现为高度的乏力、纳差,出现尿的颜色加深如浓茶水样。胆红素通常会在10倍以上,或者胆红素每天升高1mg。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以及解毒功能明显受损,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肝性脑病,也可以出现皮肤的瘀点、瘀斑,鼻子出血或者出现牙龈出血,严重的还可以出现腔道出血,病死率相对比较高。肝硬化的患者出现肝缩小,同时还会伴有肝硬化相关的并发症,比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者肝性脑病等,一般与急性暴发性肝衰竭有明显的区别,临床一般容易鉴别开。
  •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有哪些(视频)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有哪些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效果比较好、比较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三种:1、奥司他韦:属于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可以口服治疗,通常在48小时之内用药;2、帕拉米韦:属于静脉制剂,一般对于病情比较重,需要住院治疗,无法口服药物的人群,可以采用帕拉米韦进行静脉输液治疗;3、扎那米韦: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一般是吸入制剂,仅适用于比较轻型的流感,如果出现重症流感,尤其出现肺部感染,一般不建议应用吸入的扎那米韦。吸入的扎那米韦适用于上呼吸道症状比较突出的患者,尤其在病程的早期可以发挥作用。如果引起下呼吸道的炎症,这时使用扎那米韦可能不会发挥治疗作用。一般肺炎的患者不建议应用于扎那米韦,通常只用于轻型的感染患者。上述三种药物都属于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一般要求48小时之内应用,如果超过48小时,发挥的治疗作用可能较为有限。
    2023-07-31
  • 埃博拉病毒长什么样(视频)

    埃博拉病毒长什么样
    埃博拉病毒的外形呈长丝状,可以表现为U型或者阿拉伯数字6这个数字的外形,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埃博拉病毒的直径在80-100nm,长度相对而言跨度比较大,短的可以在300nm左右,长的可以在1400nm左右。埃博拉病毒属于有包膜的病毒,其内是衣壳,衣壳一般呈现为螺旋状,外层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这些突起起到便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的作用,可以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埃博拉病毒属于单股的复链RNA病毒,埃博拉病毒感染之后,主要引起人体的发热、皮疹,以及全身的感染中毒症状,病情相对比较重。在感染之后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以达到39-40℃,引起全身的感染中毒症状,可以出现头疼,肌肉关节的疼痛比较明显。发热三天之后可以出现消化道的症状,如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起病大约第5天可以出现皮疹,表现类似于麻疹的斑丘疹。起病5-7天时可以出现出血表现,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齿龈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通常出现出血的患者提示预后不良,有较高的病死率。
    2023-08-01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视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发热:一般会表现为发热,可以出现中等程度或者高热;2、扁桃体肿大:可以出现双侧的扁桃体的肿大,临床表现为局部扁桃体化脓、咽痛;3、淋巴结肿大:可以出现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并伴有疼痛,也可以出现其它部位的淋巴结伴有肿大和疼痛的表现;4、肝损害:可以表现为肝脏受损,引起转氨酶升高,多数表现为轻度升高,没有严重的肝损害;5、疱疹:极少数患者可以出现疱疹,出现几率相对而言较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果临床表现较为符合,进行血常规的检测会初选白细胞总数以及淋巴计数升高,并且可以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通常会在10%以上。如果符合上述特点,一般会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过抗病毒治疗或者通过自身的免疫力,可以自行缓解,是自限性疾病。有些患者病程会比较长,可能会发烧2-3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时可以通过干扰素进行治疗,体温可以恢复到正常。
    2023-08-01
  •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视频)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之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没有症状,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顿挫型: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和全身的感染、中毒症状,出现局部的咽喉肿痛,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烧、头疼、全身关节、肌肉酸痛,食欲减退、乏力等;2、非瘫痪型:通常在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脑膜炎的表现,如出现头疼、呕吐、颈部强直,出现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这时一般没有瘫痪的表现;3、瘫痪型:表现为胸部、腰部的脊髓受累,常累及下肢,表现为单侧的肢体软瘫,肌肉的肌张力减退、肌力减弱,甚至出现肌肉萎缩。严重者表现为肢体的运动障碍、跛行等。如果引起躯干肌肉的受损,可能不能坐立、翻身、站立。如果影响到延髓,可以引起呼吸性中枢衰竭、呼吸性循环衰竭,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混合型,既有脊髓的受累,也有延髓的受累,可表现为相应的临床症状。
    2023-08-01
  • 小儿蛲虫病最明显的症状是什么(视频)

    小儿蛲虫病最明显的症状是什么
    蛲虫病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肛门外瘙痒或者外阴部瘙痒,具体症状如下:1、局部瘙痒:因为蛲虫感染以后,容易在夜间爬行到肛门外进行产卵,引起局部瘙痒的表现;2、局部炎症:若瘙痒非常严重,患儿进行局部搔抓就会发展为炎症,并导致局部出现红肿或者渗出;3、消化道感染:患儿也可以出现腹部隐痛、脐周压痛;4、精神方面:瘙痒可以让患儿出现睡眠不安、夜间惊醒或者磨牙的现象;5、泌尿系统感染:蛲虫到肛门外产卵,在肛门外孵育好的蛲虫,也有可能会钻入泌尿系统或者生殖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可以出现阴道炎的症状,比如阴道分泌物增加、腹痛等,但这些症状出现的几率比较低。
    2023-08-01
  • 淋巴结肿大挂号挂什么科室(视频)

    淋巴结肿大挂号挂什么科室
    淋巴结肿大患者所选择的就诊科室,一般要结合伴随的相关症状而定,通常会选择以下几个科室:1、感染疾病科:如果患者淋巴结肿大的同时,伴有发烧以及淋巴结疼痛,建议首选感染疾病科就诊,因为这种情况下感染因素相对较大,通过初步的实验室检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因素,如果排除感染因素会转到其它相应科室;2、普通外科:如果患者属于单纯淋巴结肿大,不伴有疼痛以及发烧,如果想明确诊断需要淋巴结活检或者穿刺,活检通常是由普通外科执行,所以可以到普通外科就诊;3、肿瘤科或者血液科:如果患者本身有肿瘤或者血液系统的疾病,通常考虑为肿瘤转移或者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此时应该就诊的科室是肿瘤科或者血液科。
    2023-08-03
  • 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回事(视频)

    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回事
    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感染因素:如果患者发烧伴淋巴结肿大、疼痛,多考虑感染所致。1、急性EB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15-30岁的人群,可以出现发烧伴双侧扁桃体肿大、化脓、肝损害。2、巨细胞病毒感染,类似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不出现扁桃体肿大或化脓等现象。3、其它病原感染,比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感染,可以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全身病毒感染,比如艾滋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成人Still综合症、血管炎,可以出现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不伴明显疼痛;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比如淋巴瘤,可以引起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不伴疼痛,可能与周边存在粘连,淋巴结相对固定、质地较韧。如果出现此类情况,需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