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

  •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表现(音频)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表现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典型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一系列演变。在最早的超急期,相应导联会出现T波直立高尖,随即进入急性期,会出现显著的ST段抬高,而T波开始逐渐倒置。随着病情发展,ST段可以回到等电位线,T波可以逐渐出现倒置并逐渐变浅。在陈旧期,相应导联的心电图会出现异常的Q波。\n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没有ST段的抬高的过程,大多数表现为缺血心肌相应导联ST段压低,也有部分患者在心电图上没有显著的动态改变,对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 急性心梗处理流程(音频)

    急性心梗处理流程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梗的处理流程,包括诊断、评估和治疗三个阶段,在诊断阶段要详细的询问患者发病的症状,快速的结合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的结果,尽快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确诊。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评估,不仅有利于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早期的判断,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尤为重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以决定进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n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常规治疗,如吸氧、镇痛,还有基本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最主要的治疗为再灌注治疗,可以通过溶栓或者介入治疗,早期开通血管,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 非st段抬高心梗治疗(音频)

    非st段抬高心梗治疗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三部分:\n一、常规治疗,主要为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活动,给予吸氧,必要时可给予镇痛治疗;\n二、基本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降脂药物;\n三、再灌注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适合应用溶栓方法进行再灌注治疗,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极高危的缺血患者,建议进行2小时内的紧急介入治疗,对于高危缺血患者,可以24小时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对于中危缺血患者,可以在72小时内进行介入治疗,而没有症状的低危患者,可以在无创检查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 心肌梗死标志物(音频)

    心肌梗死标志物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梗死标志物是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这是一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生物学标志物,仅微小的心肌损伤即可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近年来,特别是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出现,使得心肌损伤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标志物。\n在无法进行肌钙蛋白检测时,也可以应用肌酸激酶同工酶MB的质量检测进行代替,后者在急性心梗早期有无再梗死判断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标志物的升高,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某些重度的感染、心力衰竭、肺栓塞,也可以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对于心肌梗死标志物要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心梗病人溶栓时间窗(音频)

    心梗病人溶栓时间窗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梗病人进行溶栓治疗主要是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于心肌从缺血到发生坏死,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为了平衡心肌获益与溶栓风险之间的平衡,需要制定一个溶栓治疗时间窗,目前指南规定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12小时。如果患者发病在12小时以内,无法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或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时间,将有超过2小时的延迟,建议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n如果心肌梗死发病已经超过12小时,患者症状已经缓解或者消失,此时可能存在血管再通或者心肌彻底坏死,此时不建议进行溶栓治疗。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发病在12-24小时之内,患者仍然存在着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胸痛,心电图有ST段抬高,此时进行溶栓治疗仍然有效。
  •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音频)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以下三种:\n1、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可以成对出现,也可以演变为短阵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血管再通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n2、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是心梗中经常发生的心律失常,几乎占到所有急性心梗病例的1/3,其中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n3、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者Ⅰ度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n大多数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所致,同时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也可以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
  • 心肌梗死的分型及特点(音频)

    心肌梗死的分型及特点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临床上对心肌梗死的分型有两种常用的方法:\n一、根据心电图改变进行区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心电图ST段抬高,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出现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因此发病通常更为凶险,预后也更差。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则表现为心电图ST段压低,这一类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平稳。但不管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还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本质都是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n二、国际通用的心肌梗死临床分型,在这种方法中心肌梗死被分为5型,1型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者夹层引起血栓,导致心肌严重的损伤、坏死,这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氧供失衡而出现心肌缺血,其中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因素引起,但是贫血、呼吸衰竭或者低血压等心脏外因素,也可以导致心肌由于供氧不足而出现心肌梗死。3型心肌梗死指突发的心源性死亡,高度怀疑出现心肌梗死,但是由于缺乏心肌标志物的测定而无法将其准确定性。4型心肌梗死是与心脏的介入治疗相关的心肌梗死,5型心肌梗死则是与外科冠脉搭桥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 心电图如何判断心梗位置(音频)

    心电图如何判断心梗位置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电图检查时,不同的导联部位对应心脏不同的解剖部位,因此结合心电图导联变化的组合,可以大致判断心梗的位置。\n对于前间壁心梗,心电图的表现主要出现在V1、V2和V3导联,常见改变可以有ST段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或T波倒置;对于前壁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改变的导联包括V3、V4或者V5,有时在l导联和AVL导联也会出现上述改变;如果梗死部位位于前侧壁,出现上述改变的导联,经常位于I导、AVL导、V5和V6导联;如果病变部位在高侧壁,一般只有l导和AVL导联出现以上改变;下壁心梗出现上述改变的导联,是ll导、lll导和AVF导联;而正后壁出现上腹改变的导联,一般是V7、V8和V9。
  • 心梗后能活四十年吗(音频)

    心梗后能活四十年吗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梗后是完全可以活40年的,心梗虽然是一种心血管危重急症,但是只要经过积极的救治和规范的二级预防,患者不仅能够长期存活,而且还能保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影响心肌梗死后存活时间的因素存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心肌梗死的面积和部位,当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坏死的心肌较多,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大,患者会早期出现心衰,其预期寿命相应较短,心肌梗死的部位位于前壁者,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部位位于下壁或后壁的患者。此外心梗后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治疗、是否尽可能地保存了更多的存活心肌,也对心梗后存活的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是否规范性的用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减少心梗的复发,以及进行合理的心肺功能康复,都对心梗后的存活时间有重要的影响。
  • 心肌梗死用药护理(音频)

    心肌梗死用药护理
    讲解医师:张虎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心肌梗死的用药护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心梗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通过二级预防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心肌梗死常用的药物例举如下:\n1、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这一类药物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形成。\n2、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这一类药物可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轻心肌耗氧,从而使心肌得到很好的康复。\n3、ACEI或ARB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心室的重构,从而使心脏得到长期的康复,心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存。\n4、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类药物主要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在二级预防中最大程度的使冠心病的发展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