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多发性骨髓瘤Ⅲ期严重吗(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Ⅲ期严重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其特征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制,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多发性骨髓瘤国际分期体系按SS可以分为三期,三期的诊断标准是β2微球蛋白≥5.5mg/L。根据Durie和Salmon分期体系,多发性骨髓瘤当血红蛋白<85g/L,血清钙>3.0umol/L,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非常高,IgG>70g/L,IgA>50g/L,本周氏蛋白大于12g/24h,骨骼检查中,溶骨性病损大于3处,瘤细胞数大于1.2×1012/m^2体表面积,称之为多发性骨髓瘤Ⅲ期。多发性骨髓瘤的Ⅲ期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一期,一般中位生存期是29个月。
  • 骨髓瘤末期有多痛苦(音频)

    骨髓瘤末期有多痛苦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常表现为骨骼疼痛,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其次为胸肋、四肢、胸骨、肋骨、颅骨或下颌骨等部位有肿物出现,伴有贫血,牙龈、鼻腔、皮肤出血,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与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平时要加强营养,注意口腔黏膜和皮肤的清洁,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避免接触射线及化学毒物等致癌物质。晚期疼痛比较剧烈,可以适当的应用止痛药物,如吗啡等。
  •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是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的自然病程是6-12个月,传统药物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5年。新的靶向药物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的生存期可延至5-10年,有的甚至超过10年。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预后和许多因素有关。
  •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音频)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简称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它的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是浆细胞瘤。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者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的患者,可以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等。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数患者年龄>40岁。
  • 骨髓瘤抗体增多怎么回事(音频)

    骨髓瘤抗体增多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瘤细胞是B-淋巴浆细胞系统恶性增殖所致的一种肿瘤,它的特点是骨髓中出现异常的浆细胞(骨髓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并且分泌某种体液因子,使破骨细胞的异常激活,从而造成溶骨性的病变,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异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细胞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稳定、易培养。第二、它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或者细胞因子。第三、融合率高。第四、它是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缺陷株,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最理想的脾细胞融合伴侣。哺乳细胞感染抗原以后,在体内会形成相应的B淋巴细胞,这种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相应的抗体凝聚或者杀死这些抗原。动物在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每一种B淋巴细胞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要想获得大量的特异性抗体,必须使能分泌该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大量的增殖。这种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是不能在体外增殖,而骨髓瘤细胞是一种癌细胞,它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的增殖,但是不能产生抗体。因此,把一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它会兼有两个亲本细胞的特性,在体外的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地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骨髓瘤抗体的增多,使骨髓瘤的治疗产生一种新的途径,有可能使骨髓瘤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
  • 骨髓瘤治疗方法是什么(音频)

    骨髓瘤治疗方法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以及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包括:第一、化疗。一般采用各种联合化疗方案,初治病人可以选用各方案,在化疗完全缓解后,可以选用VCAP、MEPP方案。第二、对症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高钙血症应增加补液量,多饮水,使尿量每日大于2000毫升,促进钙的排泄;高尿酸血症应大量补液,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别嘌呤醇100毫升每次;贫血可以运用雄性激素;肾功能衰竭者可以使用透析治疗。第三、放射治疗。第四、干扰素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晚期患者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属于自体免疫细胞技术,使用DC免疫细胞和CIK肿瘤杀伤细胞双回输,结合为一体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直接杀伤癌细胞。中医治疗是所有治疗方法当中效果最好的,常见于外邪侵犯,内搏于骨。寒湿热毒之侵犯人体,由浅入深,肾气虚衰,骨髓致虚,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
  • 骨髓移植是手术吗(音频)

    骨髓移植是手术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移植是手术的一种,就是病人在接受大剂量化疗或者放疗,彻底摧毁病人原有的造血系统,彻底清除白血病细胞后,植入健康的骨髓细胞。这些骨髓细胞在病人体内重新繁殖,达到重建病人造血系统的目的,以期彻底治愈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过程较为复杂,但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受者、供者的选择。受者需有合适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异体移植者,需经人类组织相关性抗原相配。第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若为异体移植,需为患者找出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一致的供者进行干细胞采集。若为自体移植,需在患者预处理前采集自身缓解期的干细胞,并进行适当的体外保存。第三、移植前的预处理。患者移植前经各项检查后,在全环境保护下行预处理,也就是大剂量的化疗或者是放疗。目的是清除体内恶性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胞群,同时为正常干细胞的植入准备环境。第四、造血干细胞的回输,由静脉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悬液。第五、移植后并发症的防治。骨髓移植后需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出血、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 血小板压积为0是什么意思(音频)

    血小板压积为0是什么意思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平均直径只有2μm-4μm。由于形状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者圆盘形,所以被称为血小板。血小板压积是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的乘积。所以,血小板压积的变化与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计数具有关系。血小板压积的正常参考值为0.11%-0.23%,如果出现了血小板压积为0,则说明血小板压积降低。血小板压积降低,可能是血小板的平均体积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也有可能是血小板数目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疗和化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所以,血小板压积为零,要结合其他的化验检查以及病人的病史,作出综合判断。
  • 环孢素软胶囊治疗什么的(音频)

    环孢素软胶囊治疗什么的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环孢素软胶囊也叫新赛斯平,适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或组织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也适用于预防及治疗骨髓移植时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于其他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狼疮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器官移植时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时,起始剂量为6-11mg/kg/日,并根据血样浓度调整剂量。骨髓移植时,移植前一天起,先用环孢素注射液2.5mg/kg/日,分2次静脉滴注,然后改服新赛斯平,起始剂量是6mg/kg/日,分两次口服。1个月以后缓慢减量,总疗程为半年左右。治疗狼疮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时,初始剂量为4-5mg/kg/日,分2-3次口服。出现明显疗效后,缓慢减量至2-3mg/kg/日,疗程3-6个月以上,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需要注意的事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监测血样浓度。服药期间避免食用高钾的食物,避免和有肾毒性的药物一起服用。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音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倾向。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否采用降低血小板计数的治疗,现在仍有争论。急性有危险的出血或血栓患者,可用血细胞分离仪单采血小板,羟基脲、非烷化剂骨髓抑制剂,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羟基脲的骨髓抑制作用比较轻,可以通过调整用药量,避免严重的骨髓抑制,一般患者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氯咪喹酮对降低血小板计数非常有效,现在已经是一线治疗药物之一,能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成熟而降低血小板。重组α干扰素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可以抑制异常巨核细胞克隆的分化,降低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倍增。阿司匹林为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对于脑血管缺血症状特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