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玲

  • 面部肌肉萎缩怎么治疗(视频)

    面部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肌萎缩是一种症状,包括神经源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肉萎缩,面部肌萎缩也同样如此。面部神经炎性肌萎缩多见于面神经麻痹和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治疗通常多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结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提高疗效。另外还可以应用针灸、按摩、中药的外用、磁疗等方法辅助治疗。 肌源性面部肌萎缩多见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也可以见于先天性肌病、线粒体脑肌病等。因为是遗传性肌肉病,所以目前没有根治性疗法,而这些遗传性肌肉病一般都伴随肢体肌萎缩和肌无力。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应归于痿证的范畴,主要应用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常应用根据多年治疗经验研制的以参芪强力胶囊、三黄增力散等为代表的中药制剂,可起到良好效果。 此外,面部肌萎缩可能由于肿瘤压迫等所致,而肿瘤治疗刻不容缓。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引起的疾病,需进行合适的对因治疗。所以面部肌萎缩治疗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患者一定要到专业的科室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诊治。
    2023-08-03
  • 鱼际肌肉萎缩怎么治疗(视频)

    鱼际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鱼际肌肉萎缩的治疗需明确原因,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鱼际肌可分为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如果鱼际肌出现萎缩多与支配这几块肌肉的神经损害有关。大鱼际肌肉接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深支的支配,所以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损害可以导致大鱼际肌萎缩;小鱼际肌只接受尺神经深支的支配,当尺神经损害时,则可以导致小鱼际肌的萎缩。此外,外伤等因素也可以引起鱼际肌的萎缩,因此要注意鉴别。 神经损害导致的鱼际肌萎缩,其治疗主要是治疗神经损害。除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外,还需要认真寻找神经损害的原因,如因颈椎病、肘管综合征,还是胸廓出口综合征、外伤等,需要认真鉴别,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中医可以辨证应用活血通络的中药治疗,如以桂龙通络胶囊为代表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另外有些患者存在明显手术指征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2023-08-03
  • 枕下肌群萎缩怎么办(视频)

    枕下肌群萎缩怎么办
    枕下肌群位于枕骨下方,寰、枢椎后方,头半棘肌深面,作用于寰枕和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直肌和头后小直肌,以及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四块肌肉。头后大小直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头上斜肌一侧收缩时,头也转向对侧并且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时头后仰。头下斜肌使头转向同侧并屈曲,枕下肌群是使上颈椎后伸的肌肉,这些肌肉均属枕下神经支配。 枕下肌群萎缩多数因为枕下神经受损导致。治疗必须针对神经损害以及神经损害的原因进行治疗,可以根据炎症、卡压、变性等不同原因予以不同治疗。当然也有的患者枕下肌肉萎缩属于肌肉炎症或劳损等原因导致,一定针对肌肉病变的原因进行治疗。如选择合适药物,选择针灸、理疗、红外线等进行治疗。 枕下肌群十分重要,经常伏案工作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坐姿,避免过于疲劳、适当活动颈椎,适当按摩、防止枕下肌群的劳损以及萎缩。
    2023-08-03
  • 肌肉萎缩发病率(视频)

    肌肉萎缩发病率
    一般情况下发病率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而言,所以肌肉萎缩的发病率并不是很好回答。但可以列举几个比较难治的疾病,以肌肉萎缩和肌肉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 渐冻症发病率是10万人当中有2-4个人发病,即2/10万-4/10万,而渐冻人就是运动神经元病。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病率是每3500个出生男孩当中有一个发病,因此发病率相对比较高。另外,腓骨肌萎缩症发病率是4/10万左右。上述疾病都是罕见病,发病率都在2/10万-10/10万之间。所以肌肉萎缩相关疾病并非多发病和常见病,发病率一般都比较低。如果存在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找专业医生诊治,避免延误治疗。
    2023-08-03
  • 检查肌肉萎缩的方法有哪些(视频)

    检查肌肉萎缩的方法有哪些
    检查肌肉萎缩的方法具体如下: 1、肌肉萎缩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首先看肌肉是否饱满、两侧是否对称,以及肌肉力量是否下降,并且还可了解是哪一块或哪几块肌肉萎缩,还是全身肌肉萎缩; 2、可以进行心肌酶检查,心肌酶明显增高多怀疑存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心肌酶不高则不能完全除外肌肉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项目和典型表现进行辨证; 3、也可以用肌电图进行检查,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鉴别是肌源性损害,还是神经源性损害,以及相应损害部位; 4、肌肉活检,可以观察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一般此方法被临床医生称为肌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5、CT、核磁等也可以辅助排除,其它因为组织卡压、骨骼卡压等导致的肌肉萎缩也可以进行检测; 6、如果怀疑与遗传有关,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致病基因,并且对于确定下一代发病率以及产前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2023-08-03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症状(视频)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症状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属于一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都相似的抑制性疾病,也是骨骼肌肉病,因为主要累及肩胛带和骨盆带肌,所以称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典型表现是四肢近端肌肉萎缩和肌肉无力,上肢以三角肌和肱骨肌为主,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萎缩,下肢以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为主,臀肌也可以受到累及。 患者可以表现为上肢抬举无力,以及下肢蹲起费力、行走摇摆,到后期时可能出现蹲起不能、上下楼不能,甚至有些病人可能出现瘫痪。肌电图改变是肌源性损害的肌电图表现,病理往往表现为肌纤维萎缩、变性和坏死。此外,肌酶水平也会很高,可达到2000-3000U/L或4000-5000U/L。 另外,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还可以分为两种大类型,一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类型,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而每大类型又分为若干个小类。显性遗传类型患者,下一代遗传几率比较大,在诊断时往往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因此对下一代的遗传分析和产前诊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023-08-01
  • 脂肪萎缩塌陷怎么办(视频)

    脂肪萎缩塌陷怎么办
    脂肪萎缩又称为皮下脂肪萎缩、脂肪营养障碍或脂肪营养不良,患者身体病变部位脂肪菲薄,或呈弥漫性斑片状凹陷,部分伴有皮肤颜色变化,一般不出现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表现,病变可以累及全身,以及面部、颈部、胸背部以及腹部、四肢等,脂肪萎缩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患有该病以后,首先一定要明确诊断,除外肌萎缩相关疾病。还要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筋膜炎等,难以区分时可以经过肌电图以及肌肉活检进行鉴别; 2、积极治疗和干预,因为对于该病目前西医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而治疗必须依靠中医药辨证论治,而且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疗效比较显著。在治疗脂肪营养不良时,中医认为此病属于痿病范畴。从中医奇经络病论治,可应用经过多年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以及中药汤药、膏方治疗,可起到明显效果。 3、根据病变部位以及病情轻重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如面部脂肪萎缩,穴位注射和梅花针打刺可能不太适合,而选择灸疗、外用中药膏药等比较合适,肢体腰背部位病变则可以选择穴位注射、梅花针打刺等。 该病属于慢性病,治疗需要时间,患者要有耐心。
    2023-08-01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症状(视频)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症状
    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差异比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脊髓性肌萎缩症由重到轻分了四个类型,四个类型可出现如下症状: 1、Ⅰ型称为婴儿型,在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迅速发展,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肌肉无力、不能独坐。患儿表情肌和眼球运动多为正常,舌肌可以出现纤颤,口咽部肌群无力,导致患儿哭声低弱、吸吮无力、咽反射减弱,另外可以发生误吸。婴儿型患者呼吸肌无力表现突出,多数患儿可于2岁以内死于呼吸衰竭; 2、Ⅱ型又称为中间型,患者多于出生后6-18个月内起病,其进展相比于婴儿型的要慢。但多数患儿在儿童期就已丧失独坐能力,其寿命缩短,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可以活到成年期; 3、Ⅲ型即青少年型,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比较正常、可以独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出现四肢肌肉无力,并最终可以丧失独立行走的能力。另外可以伴有肢体肌束颤动、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出现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因此可以影响日常生活,导致患者预期寿命缩短或轻度下降; 4、Ⅳ型为晚发型,也称为成人型。患者早期运动发育比较正常,于成人期起病。通常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进展比较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因此这种类型患者的预后比较好。
    2023-08-01
  • 肌肉萎缩会痛吗(视频)

    肌肉萎缩会痛吗
    肌肉萎缩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一部分疾病可以同时伴有肌肉萎缩、肌肉无力以及肌肉疼痛,如脂质沉积性疾病,是因为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肌肉细胞中的脂质沉积,可导致肌肉萎缩、肌肉酸痛,活动以后症状可加重。 糖原贮积病Ⅴ型除了肌萎缩以外,还会伴有运动后肌肉痛和肌痉挛,比较常见。另外,肌肉疼痛比较明显的疾病部分为神经源性损害,也可同时伴有感觉神经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疼痛,如脊髓损伤以后的后遗症、脊髓空洞症等,均可伴随疼痛。总而言之,一部分肌肉萎缩相关疾病可以伴有肌肉痛和神经痛,一定要加以注意。
    2023-08-03
  • 小腿肌肉萎缩怎么锻炼(视频)

    小腿肌肉萎缩怎么锻炼
    做足部、踝关节以及足趾运动,即可锻炼小腿肌肉。如坐位时可以做足部踝关节绕环,勾脚、绷脚等动作,另外还可以做足趾运动。如果呈站立位则可以进行足尖着地行走和足跟着地行走,均可锻炼小腿肌肉。此外还可以进行上下楼锻炼,但老年人上下楼要注意安全,上下楼也可以锻炼小腿肌肉。 小腿肌肉萎缩分为三个肌群,分别是前群、外侧群以及后群。前群肌肉包括胫骨前肌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可以完成伸踝关节,也就是勾脚动作,并且可以使足内翻以及伸趾。而外侧肌群主要是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是使足外翻的肌肉。后群肌肉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肌群的作用主要是屈小腿和抬脚趾、抬脚跟;而深层肌肉支配足趾区,可完成屈趾和足内翻。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