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 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症状(音频)

    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症状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性胸痛。气胸大多发病急骤,突发性胸痛是气胸的典型症状之一。胸痛后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胸痛一般是由于胸膜牵拉撕裂引起,通常为刀割样痛或针刺样锐痛,并随深呼吸而加重,以后逐渐转为持续性隐痛。疼痛部位多为患侧的腋下、锁骨下、肩胛下。在胸痛后常伴有胸闷和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可有咳嗽、气短,咳嗽呈刺激性。\n少量气胸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是先有气急后逐渐平稳,大量气胸时患者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上的气胸的患者常常气急显著,同时伴有发绀,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可呈现进行性严重呼吸困难、有窒息感,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和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常引起死亡。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n第一、气胸的症状与病人的基础状态密切相关;\n第二、胸痛是气胸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并不意味着胸痛就一定是由于气胸导致,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
  • 气胸有什么表现(音频)

    气胸有什么表现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气胸一般起病急骤,临床症状为突发性胸痛,继而有胸闷和呼吸困难,并可有刺激性咳嗽。胸痛是由于胸膜被牵拉,通常为刀割样疼痛或针刺样锐痛,并随深呼吸而加重,以后逐渐转为持续性疼痛,少数患者可有咳嗽、气喘。大量气胸时,患者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可呈现进行性严重,呼吸困难、有窒息感,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和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常引起死亡。气胸临床表现的轻重常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n第一、有无肺基础疾病及肺功能状态;\n第二、气胸发生的缓急;\n第三、胸腔内积气量的大小和压力的高低。\n如果原本肺功能严重减退,即使气胸量小,患者也可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而青年人肺功能较好,肺脏压缩达80%以上,症状也可以很轻。气胸的体表症状与气胸量有关,少量气胸时体征并不明显,当气胸量达30%以上时,患侧的胸部表现膨隆、呼吸运动减弱,大量气胸时可使心脏和气管向对侧移位。
  • 气胸病人胸膜腔穿刺排气的部位是哪里(音频)

    气胸病人胸膜腔穿刺排气的部位是哪里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气胸病人胸膜腔穿刺排气的首选部位是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第5肋间。如果是气胸合并液胸或血胸,可以选择腋中线或腋后线第7、第8肋间。以上各种穿刺部位的选择都有其科学道理,但也都不是完美选择,各有各的缺点,比如锁骨中线第2肋间穿刺点,只对单纯气胸有效,并且穿刺过程当中若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到患者胸廓内动脉,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腋中线或腋后线第7、第8肋间,虽然操作安全性高,但对气体引流效果差。腋前线第4、第5肋间在临床操作中很少用到,尤其左侧腋前线第4、第5肋间与心脏距离很近,穿刺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患者心脏损伤。所以穿刺排气的部位,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定选择。\n另外,穿刺排气虽然是气胸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用到该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下,气胸患者直接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可实现持续负压引流,方便观察气体残余状况。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是气胸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气胸怎么抽气(音频)

    气胸怎么抽气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气胸抽气指的是胸膜腔穿刺抽气,胸膜腔穿刺抽气是气胸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胸膜腔穿刺抽气法适用于小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较好的闭合性气胸患者,穿刺抽气可以加速肺复张,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具体的操作是患者可以取坐位或者仰卧位,在患者患病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作为穿刺点,消毒后用胸穿针或细导管直接刺入胸膜腔,然后连接注射器或人工抽气机抽气并测压,直到患者呼吸困难缓解为止。一般情况下,单日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胸膜腔压力下降到零左右即可。\n抽气操作可以每天进行一次,或者隔日进行一次,如果是危及生命的张力性气胸患者,则需要用粗针头迅速刺入胸膜腔,以达到临时减压的目的,穿刺部位与上述相同,但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首选部位。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医疗手套,在针头尾部制作一个单向活瓣,以免胸膜腔内压力下降后,空气被反吸入胸膜腔,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
  • 中暑会发烧吗(音频)

    中暑会发烧吗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中暑会发烧,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常见症状根据以下分期,主要分析如下:\n一、先兆中暑阶段:体温可以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38℃,同时伴有口渴、乏力、多汗、头晕、恶心、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n二、轻症中暑阶段:体温可轻度升高,同时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苍白、潮红、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n三、重症中暑阶段: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当发生热射病时,体温可高达40-42℃,甚至更高,同时伴有皮肤干燥、灼热、谵妄、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直至死亡。
  • 慢性苯中毒对哪个系统损害最大(音频)

    慢性苯中毒对哪个系统损害最大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慢性苯中毒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最大,主要分析如下:\n1、神经系统: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个别晚期病例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和不全麻痹,还可能引发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视神经炎、癫痫和精神障碍等。\n2、造血系统:苯及其代谢产物对增生活跃的骨髓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破坏血细胞。慢性苯中毒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严重者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苯中毒性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多,还可表现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
  • 要猝死了怎么自救(音频)

    要猝死了怎么自救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猝死无法自救,从猝死的定义看,猝死是没有任何先兆的突然死亡,一般发病前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或症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并且在急性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死亡,其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如果想避免猝死,应从病因入手,在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n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比如高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高脂血症,以及饮食习惯不佳,如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还有运动过于剧烈、酗酒、心率变异度大、吸烟、容易情绪激动或情绪压抑、生活负担重等,这些都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避免或改善这些危险因素,才是降低猝死几率的科学办法。
  • 如何防止猝死(音频)

    如何防止猝死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猝死是没有任何先兆的突然死亡,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与一些危险因素相关,尽量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则可以将猝死的几率降到最低,常见的危险因素如下:\n1、高龄和男性:男性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较女性高,8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是中老年人。\n2、高血压与心肌肥厚:左心室体积增大,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随之增大。\n3、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n4、生活因素:首先,饮食上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摄入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饮酒尤其是醉酒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性。其次,吸烟会增加血小板黏附,升高血压,诱发冠脉痉挛。然后,剧烈运动可能与心源性猝死相关。\n5、心率与心率变异度:心率增快是心源性猝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机制尚不明了。\n6、精神因素:生活突然变动,以及情绪激动、孤独、生活负担过重引起的情绪压抑,都与心源性猝死相关。
  • 猝死是什么(音频)

    猝死是什么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猝死是没有任何先兆的突然死亡,发病前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或症状,意识突然丧失,并且在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死亡,属于非外伤性自然死亡,其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n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通常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关,9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所致,但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也可于一小时内迅速造成死亡。此外,由于肾脏衰竭导致的高钾血症也能导致心跳骤停,导致患者猝死。
  • 大咯血是指24小时咯血量超过多少(音频)

    大咯血是指24小时咯血量超过多少
    讲解医师:郭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
    大咯血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24小时内咯血量>500毫升,另一种是一次性咯血量≥200mL。咯血指的是喉部、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经由咳嗽动作经口腔排出。咯血的发生一般非常突然,难以预料,初始时可能仅有少量痰中带血,但却可能是大量致命性咯血的发生前兆。\n大咯血一般不会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死亡,但更常见的是大量血液淹溺肺泡,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把24小时内咯血量≤100mL称为少量咯血,24小时内咯血量在100-500mL称为中等咯血。大咯血患者约占全部咯血者的1%-4%,但死亡率高达80%以上,大咯血致死的危险性与咯血量、出血速度、肺内残留血量和基础肺功能储备有关,对于年老体弱、久病无力、咳嗽乏力、基础肺功能差的患者,即使几口血痰,也能导致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