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 慢性肾炎可以多走路吗(视频)

    慢性肾炎可以多走路吗
    慢性肾炎患者是否可以多走路,取决于根据不同分期,慢性肺炎通常分期如下:1、稳定期或者缓解期:以患者不感觉劳累为标准,患者可以适度走路或者慢跑,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外邪的能力,还可以促进肠蠕动,缓解腹胀、纳差、消化不良等症状;2、急性发作期:双下肢轻度水肿患者多走路会加重水肿症状,此类患者要进行适度锻炼,不建议多走路。患者出现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症状,如严重水肿、胸闷、气短、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以及近期内有严重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快速增长的患者,不建议多走路,建议患者适度休息。患者多走路,首先会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其次不利于水肿以及高血压的控制。患者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度锻炼,在锻炼的基础上,还要配合医嘱进行规律用药,以及避免感冒、劳累等诱发因素。
    2023-08-01
  • 慢性肾炎一点辣椒都不能吃吗(视频)

    慢性肾炎一点辣椒都不能吃吗
    慢性肾炎患者可以适度食用辣度比较轻的辣椒,辣椒的烹饪要求要做到低油、低盐,不建议患者食用含盐料较多、油腻的辣椒酱或者其他酱类食物。慢性肾炎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以及水肿,如果摄入过咸的食品,如辣椒酱,可能会加重患者水肿以及高血压症状,不利于血压以及水肿的控制。辣椒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属于调味品,对于食欲不佳的慢性肾炎患者,食用适量的辣椒,可提高患者食欲,但不建议患者服用辣度比较辣的辣椒,过辣的辣椒刺激性比较大,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腹泻以及咽痛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腹泻以及咽痛,不利于慢性肾炎的病情控制,甚至会加重慢性肾炎。
    2023-08-01
  • 怎么判断得了肾炎还是尿道炎(视频)

    怎么判断得了肾炎还是尿道炎
    肾炎和尿道炎,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常见情况如下:1、临床症状: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可以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甚至是血肌酐与尿素氮升高等。尿道炎患者的症状,通常存在于泌尿系统症状,例如尿频、尿急、尿热、尿痛,甚至是发热等;2、实验室检查: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肾脏彩超或者泌尿系彩超评估患者情况。如果考虑为尿道炎,血常规检查可能出现血象升高,而肾炎患者一般血常规未发生明显异常。尿常规是比较直接反映者不同的化验结果,肾炎患者尿常规通常提示血尿和蛋白阳性,不会出现白细胞与细菌升高,而尿道炎患者通常表现为白细胞与细菌明显升高,伴有或者不伴有尿蛋白阳性,另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与肾功能检查,肾炎患者通常患有低蛋白血症,而尿道炎患者通常并不合并肝肾功能异常;3、影像学检查:肾炎患者可以通过泌尿系超声,判断是否存在明显异常,肾功能异常肾炎患者,可能出现肾脏结构轻微异常,例如肾脏皮髓质分界不清或者室内血流信号稀疏、减少等表现。尿道炎患者的肾脏结构不会合并异常,可能出现慢性膀胱炎或者膀胱内沉积物等异常表现。
    2023-08-01
  • 肾小球肾炎可以喝红糖水吗(视频)

    肾小球肾炎可以喝红糖水吗
    肾小球肾炎患者是否可以饮用红糖水,应具体分析病情程度,如果患者病情稳定,不合并糖尿病,可以适度饮用红糖水。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会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能发生类固醇性糖尿病,因此水肿患者要限制水的摄入量。红糖水的成分主要也是水分,因此不建议部分患者饮用红糖水,避免加重水肿,甚至发生胸闷、喘憋等心衰症状。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造成血糖升高的患者,医生也不建议饮用红糖水。此类患者血糖处于高水平,需要应用降糖药物。如果饮用红糖水可能进一步加重血糖,使血糖无法良好控制,对肾小球疾病的蛋白尿控制也不利。肾小球肾炎患者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注意糖分、盐的摄入量。患者可以适度摄入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规律用药,保持心情愉悦,定期复查,有利于控制病情。
    2023-08-01
  • 肾小球肾炎喝酒可以吗(视频)

    肾小球肾炎喝酒可以吗
    肾小球肾炎患者不建议喝酒,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肾功能异常,合并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的升高,肾小球肾炎患者不建议喝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酒属于辛辣、刺激制品,由于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胃肠黏膜也可能出现水肿,患者脾胃、消化功能较差,进食辛辣、刺激制品后胃肠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症状;2、肾小球肾炎患者如果合并高尿酸血症,此部分患者更不能饮酒,由于酒中含较多嘌呤,进食后会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甚至诱发痛风发作。持续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会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形成痛风石,造成痛风性肾病,对肾小球肾炎治疗较为不利。平时建议患者尽量做到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注意钠盐的摄入量,同时水肿患者需限制液体出入量,保持体内出入平衡,减轻水肿,控制血压。患者也可以口服含维生素以及食用膳食纤维较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病情控制较有帮助。
    2023-08-01
  • 绿豆粥肾小球肾炎能吃吗(视频)

    绿豆粥肾小球肾炎能吃吗
    通常不建议肾小球肾炎患者长期喝饮用豆粥,可以偶尔适度饮用绿豆粥。肾小球肾炎患者常见症状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部分患者还会合并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肾小球肾炎患者合并情况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见情况如下:1、肾小球肾炎合并水肿:需控制水的摄入及钠盐的摄入,而绿豆粥中成分主要为水分摄入,会进一步加重患者水肿,对病情控制不利;2、肾小球肾炎合并血肌酐升高:部分患者需优质低蛋白饮食,每天蛋白摄入量需控制在0.6-0.8g/(kg·d),主要以优质蛋白为主。而绿豆的成分为植物蛋白,不属于优质蛋白,如果患者摄入绿豆粥,会占据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对于病情控制不利,从而加重肾脏负担;3、肾小球肾炎合并血糖升高:尤其是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通常可能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且绿豆粥会进一步加重血糖浓度的升高,对病情控制较为不利。
    2023-08-01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能吃山药吗(视频)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能吃山药吗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能否食用山药,要根据患者情况分析,常见的情况如下:1、可以食用: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通常可以食用山药。山药在中医里味甘,具有补脾、健肾的作用,对于促进消化调节脾胃功能有帮助。所以慢性肾炎的患者,食用山药可以促进消化,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不可食用:对于合并血肌酐升高,甚至达到尿毒症期的患者,不建议食用山药。因为患者容易合并电解质紊乱,山药含有钾离子比较高,所以这部分患者食用山药,可能加重高钾血症的发生几率。如果发生高钾血症,要积极降钾、进行透析,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持续的高钾状态容易造成恶性的心律失常,甚至是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的症状,常为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水肿、高血压、镜下或肉眼血尿。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肾功能的异常,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胸闷等不适,还可能会有少尿或无尿的症状。通常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应该限制钠盐的摄入,而水肿的患者应该限制水的摄入。
    2023-08-01
  • 肾小球肾炎为什么是免疫性炎症(视频)

    肾小球肾炎为什么是免疫性炎症
    炎症常指感染病原体后导致的感染性炎症,需要抗感染治疗。肾小球肾炎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均属于免疫性炎症,发病通常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在肾脏系膜或其它基底膜部位沉积,从而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而出现蛋白尿、血尿以及血肌酐升高等异常表现,即表现出肾小球肾炎症状。机体抗原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常见于肾小球内的成分DNA,而外源性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特殊病原体。由于在抗原的基础上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免疫复合物随着血运沉积于肾小球,则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功能受损,从而出现免疫机制反应。因此在治疗肾小球肾炎时,通常不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而是需要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2023-08-01
  • 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以吃猪蹄炖黄豆吗(视频)

    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以吃猪蹄炖黄豆吗
    不建议肾小球肾炎患者吃猪蹄炖黄豆,猪蹄炖黄豆属于肥甘厚味、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会进一步加重慢性肾炎患者胃肠道负担,可能进一步出现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利于控制病情。肾小球肾炎患者通常合并高脂血症,因此饮食要做到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猪蹄炖黄豆中,脂肪含量较高,因此不建议肾小球肾炎患者食用。如果食用猪蹄炖黄豆,可以加重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进展,不利于控制病情。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临床症状是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表现为恶心、呕吐等不适。对于水肿患者,除皮肤黏膜水肿外,可能还会合并胃肠道水肿、胃肠功能下降。
    2023-08-01
  • 轻度肾炎症状(视频)

    轻度肾炎症状
    肾炎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轻度肾炎患者在早期可能不存在临床症状,但会合并尿检异常,即出现无症状性血尿、无症状性蛋白尿。若患者尿常规提示出现血尿或蛋白尿,但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则需进行肾功能检测及血压检测,明确肾功能状态,是否合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情况。肾病通常起病较隐秘,对于出现实验室检查异常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视。此外对于存在轻度肾炎的患者,需进行进一步治疗。患者可以服用保护肾功能、降低蛋白尿的药物,如黄葵胶囊、肾炎康复片,以及中成药、中药等进行保肾治疗,可避免肾功能进一步发展、蛋白尿加重。肾炎是慢性疾病,若患者出现尿检异常甚至引起临床症状,需积极控制症状并定期随访,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