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芳

  •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有哪些?(音频)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有哪些?
    讲解医师:王霄芳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内科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根据动脉导管的粗细临床症状不一样。如果是细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没有任何表现,但是比较粗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可以出现症状,主要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可以表现为多汗、消瘦,容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心衰、体重不增。细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心脏的体征、心脏的杂音很轻,粗的动脉导管未闭心脏有典型的心脏杂音,很多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就诊原因就是因为发现了响亮的心脏杂音,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是连续性的、机器样的、滚筒样的杂音。严重的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会出现重度的肺动脉高压,临床还会有这些症状,差异性的紫绀,表现是上肢的血氧饱和度是正常的,而下肢的氧饱和度是低的。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症状还是比较严重的,有这些症状的病人需要到医院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 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做哪些检查?(音频)

    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做哪些检查?
    讲解医师:王霄芳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内科
    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首先需要做心电图的检查,看看是不是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改变;第二个检查是看看有没有肺血增多,心脏的扩大;第三个检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检查,就是超声心动图,它可以明确的发现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无异常的血流,明确的诊断动脉导管的直径,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第四个检查,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的造影,对动脉导管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右心导管检查可以发现导管的途径,从肺动脉到降主动脉异常的管道的存在,主动脉弓降部的造影可以明确的提示大动脉水平左向右的分流,可以得到明确的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
  • 怎样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音频)

    怎样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讲解医师:王霄芳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内科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内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依靠以下的诊断标准:第一项,心功能不全,心源性的休克,还有心脑综合征;第二点,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是需要经过超声心动图来诊断的;第三点,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的改变,尤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还有异常的Q波;第四,心肌酶谱,肌酸激酶,MB增高,肌钙蛋白的增高。如果四项主要诊断指标里有两项发生了,再加上近期1-3周之内有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就可以确诊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还有一个次要的标准,病原学的诊断,如果经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分离出病毒,就可以诊断为病毒性的心肌炎。还有一些是参考性的指标,经过咽拭子,血里面分离出病毒,或者查出特异性的IgM阳性,病毒的核酸探针可以探察到病毒的核酸。但是诊断病毒性的心肌炎一定要排除风湿性的心肌炎、中毒性的心肌炎,排除先天性的心脏病、结缔组织代谢性的心肌受损、甲亢性心肌病,还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排除其他的,就可以做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哪些?(音频)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讲解医师:王霄芳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内科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经常是近期有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可能是发烧、咳嗽,或者近期有腹痛、腹泻等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感染好了之后,病人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乏力,有时候长叹气、长出气、头晕,重度的病毒性的心肌炎还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晕厥,甚至有阿-斯综合征发作。有些小朋友在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一些乏力的症状,比如爬楼梯很容易累,喜欢蹲踞,有的小学生体育课之后也是乏力很明显,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口唇发干、头晕、晕厥,甚至猝死。病毒感染之后出现这些临床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完善各项检查,以得到明确的诊断。
  • 什么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视频)

    什么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心肌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了心肌,引起心肌细胞直接受到损伤,导致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是肠道柯萨奇病毒。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症状较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一旦确诊需要及时采取治疗。
    2023-08-01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哪些(视频)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1.近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病毒感染,表现为发烧、咳嗽或者腹痛、腹泻;感染恢复后表现为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乏力、头晕等心脏和身体不适症状; 2.中重度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晕厥或者阿斯综合征发作,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