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明

  • 产后恢复必做项目(视频)

    产后恢复必做项目
    近年来随着对产后恢复要求越来越高,产后检查项目也逐渐增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殖道复旧情况,即恢复情况检查,可通过妇科检查明确阴道撕裂,以及侧切伤口愈合等情况。此外,还有阴道菌群建立情况,是否存在阴道感染。宫颈康复情况、子宫复旧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盆腔炎症。对于产后6周血性恶露还未停止产妇,可进一步检查盆腔超声,以除外子宫腔内胎盘和胎膜残留情况; 2、全身状况恢复状态检查,包括血压、心率、体重恢复。对于妊娠期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合并症产妇,在产后6周需针对相应合并症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恢复情况; 3、乳腺及母乳喂养情况检查,产后6周时应检查双侧乳腺是否存在肿块、炎症,以及询问奶量和喂养方式,并进行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 4、盆底功能检查,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是临床上关注热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预防女性在绝经后出现盆腔脏器脱垂。
    2023-08-02
  • 产后盆底肌受损有哪些危害(视频)

    产后盆底肌受损有哪些危害
    生产过程中盆底肌受损非常严重,通常是压迫拉伸损伤。盆底功能是唯一在产后无法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的方面,但通过科学的盆底功能训练,可无限接近孕前的完美状态。所以产后应及时修复盆底肌肉,否则可能会出现盆底坠胀、漏尿、阴道松弛、排气,甚至子宫阴道脱垂情况。即使在产后短期内无明显症状,在女性绝经、老年后也会出现盆底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只有顺产才会造成盆底损伤,其实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妊娠期盆底承受胎儿羊水压力都会造成盆底肌损伤,导致盆底肌松弛或劳累性、缺血性的高张力。通常顺产的产妇盆底肌松弛无力情况会更为严重,而年龄越大,此类情况越明显。盆底肌松弛会导致阴道松弛、阴道排气,甚至会影响平时性生活满意度。严重时有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如咳嗽、跳绳后的漏尿,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患者的盆底肌松弛不积极治疗和干预,随年龄增长,情况会越来越重。
    2023-08-02
  • 产后肚子还像四五个月怎么办(视频)

    产后肚子还像四五个月怎么办
    产后腹形迟迟不能恢复,主要原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1、腹直肌分离因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子宫逐渐增大,导致腹壁肌肉牵扯拉伸,尤其是腹直肌分离较重。通常临床上的分离指分离距离大于2cm,此时可能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从而导致腰背部疼痛,增加盆底受压,导致盆底功能受损,诱发盆腔脏器脱垂; 2、剖宫产手术也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手术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人为分开两侧腹直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产后六个月时,仍有70%的女性腹直肌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二胎或两次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情况会更加严重。腹部脂肪堆积即所谓的腹部肥胖,需配合饮食和运动降低体脂率,而在全身减脂基础上,着重减少腹部脂肪加以恢复。
    2023-08-02
  • 产后多久可以洗澡洗头(视频)

    产后多久可以洗澡洗头
    很多人认为产妇在分娩后乃至整个月子期间都不可以接触凉水,也不可以洗澡、洗头,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通常认为只要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情况良好,可以洗澡、洗头。在正常情况下,产妇生产后若身体情况恢复较好,产后一周可以洗头、洗澡。 但产妇洗漱时需要注意,尽量在天气较好、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洗澡时最好保持浴室温暖,以免受凉、感冒。在洗头后,需要立刻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避免留下头痛的后遗症。产妇产后洗澡应尽量选择淋浴方式,从而避免刀口及下体发生感染,特别是在产后五天内,一定不可洗盆浴,但可以洗淋浴。产妇产后在月子期间需要保持房间内通风,从而可避免细菌滋生,同时有助于产妇排汗。产后不适宜穿过多衣物,以避免出现中暑或伤口感染。
    2023-08-02
  • 产后两个月偶尔有点血丝是怎么回事(视频)

    产后两个月偶尔有点血丝是怎么回事
    产后两个月偶尔存在血丝的原因较多,最常见的是产后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较薄,发生少量子宫出血。另外包括宫颈息肉、糜烂,甚至宫颈病变、子宫内膜息肉、胎盘胎膜残留等。阴道息肉、炎症也可导致阴道因素的出血。 若出现产后间断血性白带,患者应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除外下生殖道息肉或炎症,并且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除外胎盘胎膜残留。还可通过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查除外宫颈病变。此外,可通过盆腔超声除外宫腔残留和子宫内膜息肉。 若检查结果均正常,少量出血可能是哺乳期激素水平变化导致,无需过多担心,等月经周期重新恢复,出血问题自然好转。产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少吃辛辣食物。若出血时间长或出血量较大,则可适当服用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2023-08-02
  • 阴道口疼怎么办(视频)

    阴道口疼怎么办
    阴道口疼痛大多为炎症所致,患有阴道炎时会伴有分泌物增多、黏膜红肿、充血,会造成阴道口疼痛,此时应进行白带常规检查,根据病情用药。霉菌性阴道炎常合并阴道、外阴部疼痛,甚至会有尿痛,表现为白色豆渣样或乳酪样白带,多发生于月经前后,可使用克霉唑、达克宁等唑类药物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泡沫样的黄绿色白带,并同时伴有尿频、尿痛症状。治疗首选口服甲硝唑,并且需夫妻同治。细菌性阴道病主要表现为黄色白带,而且存在异味,可使用甲硝唑阴道局部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阴道给药的患者,也可选择口服甲硝唑治疗。 阴道口疼痛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损伤黏膜裂口,经常为同房时造成阴道口破损,或剧烈运动、外伤后外阴损伤,此时应该到专科医院检查,明确损伤程度,损伤不重时可以观察。此外每天用清水流动水冲洗私处,避免感染即可。
    2023-08-02
  • 念珠菌阳性怎么办(视频)

    念珠菌阳性怎么办
    念珠菌阳性指念珠菌性阴道炎,也称为霉菌性阴道炎,是因为念珠菌感染引起,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病率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对于该疾病而言,治疗多选用克霉唑或氟康唑、达克宁等唑类栓剂。 对于未婚女性,不能耐受阴道局部给药或不愿采取阴道局部用药,可选择口服用药。临床上常用口服药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对于重度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周期需要适当延长到7-14天,若症状严重还可使用外阴止痒的唑类药物。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周期需要延长到6个月,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可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局部唑类药物,口服药物则禁止在孕期使用。 念珠菌性的阴道炎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孕妇,还有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如口服避孕药。最常见的症状是外阴瘙痒,豆渣样白带,患者可伴有外阴异常瘙痒,坐卧不宁,痛苦异常,也可伴有尿频、尿痛或性交疼痛等症状。少部分是霉菌携带者,并无临床明显症状。
    2023-08-02
  • 为什么会一同房就霉菌感染(视频)

    为什么会一同房就霉菌感染
    若一同房就造成霉菌感染,需要寻找反复感染原因。首先是女性原因,主要是之前的霉菌性阴道炎是否得到彻底治疗。因为霉菌性阴道炎容易反复感染发作,特别是对于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指1年内发作4次以上的霉菌性阴道炎,需进行足疗程、足剂量治疗,周期需要长达6个月,在没有彻底治疗期间的同房很容易造成感染反复。 其次同房时需要注意卫生,在同房前夫妻双方要清洁外阴、外生殖器,女性同房时可适当憋尿,在同房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清洗外阴、生殖器,可通过排尿清洁尿道。同房时女性阴道不可避免发生酸碱环境的变化,若存在霉菌性阴道炎的其它诱因,如既往无彻底治愈的阴道炎,或避孕工具不卫生、同房前后清洁并不彻底,均可导致同房后炎症发作。 再次是与同房明确相关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丈夫应进行精液或前列腺液检查,检查否存在霉菌携带。若存在明确感染,需要夫妻双方同时治疗。男方若包皮过长也是导致配偶同房后阴道炎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男性外生殖器炎症的主要原因,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2023-08-02
  • 霉菌性阴道炎原因(视频)

    霉菌性阴道炎原因
    霉菌性阴道炎的原因主要是阴道菌群失调,也可见于性接触传播,或者接触被污染衣物、用具、消毒不合格的卫生巾、卫生纸和护垫等。霉菌有很多种,人体最主要的是感染白色念珠菌,在念珠菌阴道感染中,80%-90%是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余则是其它念珠菌株引起,如酵母菌属。霉菌性阴道炎即念珠菌阴道炎或阴道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有芽生孢子或有菌丝,一旦出现菌丝,患者外阴瘙痒症状非常明显。 霉菌性阴道炎之所以会反复发作,是因为很多患者阴道中长期存在念珠菌,但并未发病。而一旦出现外阴或阴道潮湿、闷热,或出现接触性的外界感染,造成阴道菌群平衡失调,可能会导致念珠菌性阴道炎,特别是在月经前后,发病几率则会增加。再有是口服药物,如特别常见的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还有全身疾病,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血糖升高是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的特别重要的诱因。而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是阴道环境变化和紊乱导致,治疗后需积极恢复阴道菌群平衡以预防复发。
    2023-08-02
  • 正常人腹直肌距离是多少(视频)

    正常人腹直肌距离是多少
    正常人腹直肌也存在间隙,正常人腹直肌间隙在1cm以内。但在产后人群中,腹直肌分离往往在2cm左右,若无腰酸背痛或盆底坠胀等不适症状,则无需特殊治疗。正常人在腹直肌之间存在腹白线相连,也存在间隙,通常正常人在脂肪较少时可观察到该间隙。而医生在进行其它腹部探查手术时,有时也会选择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即避开腹直肌,从而不损伤腹直肌。 若腹直肌分离在2cm以上,最好早期干预治疗,因腹直肌分离会导致躯干部位核心肌群力量分散,增加腰背肌及盆底肌受力,导致患者腰酸背痛、腹腔坠胀,严重时可引发盆腔脏器脱垂,以及胃下垂等腹腔脏器脱垂。腹直肌分离类似于两扇大门,无法完全闭合,两侧腹肌力量无法连接和承托,该部分缺失力量就需要腰背肌和盆底肌受力补偿,时间过长后则会导致腰背肌和盆底肌的劳累和损伤。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