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娟

  • 中暑拉肚子怎么回事(视频)

    中暑拉肚子怎么回事
    中暑的原因很多,由于天气炎热,在高温车间工作,如果通风差,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地面高温,空气湿度大,散热困难,也易诱发中暑。中暑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学习、生活,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原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大多数中暑患者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果中暑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不适、消化不良,就会表现出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恶心、呕吐、反复腹泻、拉肚子,导致脱水等情况。由于天气及周围环境闷热,体内热量不能散出,病人体温升高,引起颅内温度升高,体温可达到38℃-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
    2023-08-03
  • 中暑头晕怎么缓解(视频)

    中暑头晕怎么缓解
    如果患者出现中暑头晕,可以将患者迅速转往阴凉通风处,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处置,用白酒、温水或者用毛巾包住冰块擦拭额头、腋下、大腿内侧、腹股沟、脖子等处,同时给予患者口服补液盐、糖水等,患者能自行恢复。 夏天中暑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天气炎热,在高温车间工作,如果通风差就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的时候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地面高温,空气中的湿度大,散热困难,也容易诱发中暑。中暑是指机体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学习、生活,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原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天气及周围环境闷热,体内热量不能散出,病人体温升高,同时也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出现脑膜及脑部水肿、充血,故容易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
    2023-08-03
  • 吃东西呛到气管怎么办(视频)

    吃东西呛到气管怎么办
    悬雍垂俗称小舌头,在口腔中软腭的后面,吃东西的时候能盖住喉部,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发生呛咳窒息。如果呛了很微小的东西,过几天会吸收。如果比较大的不易吸收的东西进入气管,需要到医院行支气管镜取出来。如果异物比较大,阻塞气道,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险,会短时间内致人死亡。简单的急救办法,可以将病人的肺部设想成一个气球,气管就是气球的气嘴,假如气嘴被异物阻塞,可以用手捏气球挤压气球,受压的气球内空气上移,从而将阻塞气嘴的异物冲出,是海氏腹部冲击的物理学原理。 海氏腹部冲击法是急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握紧握拳的手,从腰部突然向其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故胸腔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突然涌向气管。一次不行,可反复多次,每次冲击可产生450-500ml的气体,这样就有可能将异物排除,恢复气道通畅。意识不清的患者,急救者可以先使患者仰卧,然后骑胯在患者的大腿上,或者在患者的两边。如果用海氏法还是不能将异物排出,赶紧呼叫急救车,送往医院急救。
    2023-08-03
  • 溺水的急救方法(视频)

    溺水的急救方法
    溺水的急救方法包括水中营救与出水后处理,具体如下: 1、水中营救:施救者从水中营救患者,其他人帮助寻找漂浮物,在离水前将患者放在漂浮的木板上,清除口、鼻中的水及污物,并打开气道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注意不能使溺水者颈部屈曲,使头、颈、脊柱维持在一条轴线上,以免发生脊髓损伤; 2、离水后的急救:上岸后立即清理除患者口、鼻的泥沙、水草、泡沫、痰等,用仰头举颌法或双手抬下颌的方法打开气道;开放气道后应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大多数的淹溺患者吸入的水分并不多,而且很快就会进入到血液循环;对有心跳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包括开放气道、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其次要注意心跳呼吸恢复后还可能会重新停止,所以在现场抢救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及时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抢救。
    2023-08-03
  • 触电了怎么办(音频)

    触电了怎么办
    讲解医师:刘志娟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
    如果触电了,先关闭电源的总开关,开关比较远,可以用绝缘工具将电线切断,切断的电线也要保护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如果由于带电的导线误落在触电者身上,可以用绝缘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棒将导线移开,也可以用干燥的衣服、毛巾、绳子等,拧成带子,套在触电者身上,将触电者拉出来,救助者要注意保护自身,防止自身触电,脚下穿胶鞋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使自己与大地绝缘。\n对于伤员的急救,如果触电的人神志清楚,只是有心慌、呼吸急迫、面色苍白时,将触电者平躺,安静的休息,不要走动,减轻心脏的负担,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触电者神志不清,有心跳、呼吸停止,可以给予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果心跳、呼吸都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进行抢救并及时的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援,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生命复苏。
  • 天然气中毒多久会死(音频)

    天然气中毒多久会死
    讲解医师:刘志娟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
    待完全没有通风的密闭的空间下,理论上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天然气的中毒。在不通风情况下,一般10分钟左右会出现昏迷,10-15分钟病人会出现休克,15-30分钟以上病人就会出现心跳衰竭而出现脑死亡。\n但是一般的一氧化碳中毒都是在家中有煤气或者液化气、管道煤气、天然气中毒,还有一些冬天使用的煤炉取暖。这种情况下冬天门窗紧闭,排烟不良,但只是通风不良,不是没有通风,因此中毒致死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通风条件越差,中毒逐渐导致死亡的时间会越短。如果通风相对较好一些,一氧化碳通过通风排出一部分。因此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会相对低一点,中毒的=时间会相对较长。\n患者治疗中应尽早打开门窗,将患者脱离中毒环境,挪到没有煤气、一氧化碳等地方,并且及时拨打120将患者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如进行高压氧、吸氧等治疗。
  • 热射病的典型几种表现(音频)

    热射病的典型几种表现
    讲解医师:刘志娟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
    热射病是致命性的急症,是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往往是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早期受影响的脏器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临床上热射病主要分为劳力性的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的热射病两种,具体如下:\n一、劳力性的热射病多是青年人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的天气进行劳动,或者是剧烈的体育运动而发病,病人会表现为大量的出汗、心率加快、脉压增大,甚至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肝功能衰竭、DIC等等。\n二、非劳力性的热射病,多是居住在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中的老年、体衰的病人,主要的表现是皮肤干热、发红,多数病理不出汗,温度、体温非常的高,最高可以达到46℃,主要表现是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甚至出现胡言乱语、昏迷,严重的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等。
  • 中毒性休克是怎么回事(音频)

    中毒性休克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刘志娟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
    中毒性休克又叫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这种细菌经常会引起烧伤,以及术后身体虚弱病人的皮肤感染。另外,还见于身体健康,在月经第1-6天的青年妇女,尤其是经期应用了卫生棉塞者,也可以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儿童等。病人多在发病前会有全身的不适、低热、肌肉疼痛以及呕吐等前驱症状,发病会表现为非常剧烈,多有突发的高热,体温可以超过38.9℃,并伴有畏寒。\n低血压常于发病三天内发生,并伴有广泛的皮肤黏膜红斑,病人会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然后逐渐出现多系统的损害,包括胃肠系统,有呕吐、腹泻,肌肉的疼痛、肌酸激酶升高,肾脏会有肾功能的衰竭表现,肌酐升高,肝脏会有转氨酶、胆红素的升高,中枢神经系统会伴有定向障碍以及意识的改变等。
  • 人工呼吸是什么急救法(音频)

    人工呼吸是什么急救法
    讲解医师:刘志娟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
    人工呼吸是对于自主呼吸停止的病人的急救方法,通过徒手或者机械的装置,随空气有节律的进入肺内,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来,由此周而复始用来代替自主呼吸的办法。人工呼吸主要用于窒息、煤气中毒、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溺水、触电,以及突然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方法。\n急救的具体方法需要首先开放气道,再开放气道以后,用力向患者口里面吹气,吹气要求又快又深,直至患者胸部向下塌陷以后有气流可以从口鼻里流出来。一次吹完气以后,必须与患者口无立即脱离,看看患者的胸部是否已经抬起,一边做下一次的人工呼吸。另外,人工呼吸的同时还需要做胸外按压,胸外按压与吹气的比例是30:2,一般一分钟要吹气10-12次左右。
  • 慢性浅表性胃炎怎么治疗(视频)

    慢性浅表性胃炎怎么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需要进行杀幽门螺杆菌的规范治疗。如果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调整饮食,少吃酸、辣、高盐、高糖、黏腻食物或者太冷、太热、太硬的食物。口服药物需要用胃黏膜保护剂,比如铝碳酸镁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还要吃一些比较好消化的食物。饮食需要很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保持情绪稳定。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比较常见的胃部慢性疾病,病因多见于感染、生活不规律或者饮食刺激等。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多没有规律,与饮食没有特别关系。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常因为进食冷、硬、辛辣刺激或者其它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