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愈吗(音频)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愈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慢性再障起病比较缓慢,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多现于皮肤黏膜且不严重,可以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病程多在四年以上,甚至可以长达十年。如果治疗得当、坚持不懈,大多数可以治愈。但是也有病人迁延多年不愈,少数病人可以急性发作,病情急转而下,常与感染有关系。慢性再障的患者要善于自我调养,慎起居、调情志、好饮食、防微杜渐,可以为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旦有不适应及时就医诊治,同时防止药物及有毒化学物的侵入,降低其转化为急性再障的可能,可以使慢性再障保持长期的稳定。另外情绪紧张或过度激动会导致出血症状的发生,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的护理中应该特别注意,即使患者病情好转,甚至是临床治愈,也不应该过度劳累,并应该定期检查血常规,而且要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从这个角度来讲,慢性再障病情是否稳定,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患者本身,所以要特别的慎重。总体来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还是比较好,只要坚持治疗,大多数是可以治愈。
  • 大血小板比率低是怎么回事(音频)

    大血小板比率低是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大血小板比率是指的大血小板占总的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所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很大,它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可以成为许许多多小的血小板。所以,所谓的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大血小板比率,见于临床医学常规检查项目,是一种血液方面的检查,用于临床参考诊疗,它的正常值范围为17.5%-42.3%。大血小板的比例降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高。如果血小板数和大血小板比值同时减少,则说明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机体正在动员大血小板形成小血小板,消耗的大血小板较多,导致大血小板的比率降低。
  •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原因是什么(音频)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大型血小板比率是指血液中大型血小板所占的百分比,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μm或7-8μm不等,且个体差异非常大,差异可达到5-12μm。血小板亦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一般大型血小板比例偏高,出血血栓形成几率升高。如患者上述指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应该没有大问题,不需要用药治疗。所以单独的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没有重要临床意义,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以引起大型血小板的比率升高。因此如出现大型血小板的比例偏高,要排除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音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倾向。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否采用降低血小板计数的治疗,现在仍有争论。急性有危险的出血或血栓患者,可用血细胞分离仪单采血小板,羟基脲、非烷化剂骨髓抑制剂,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羟基脲的骨髓抑制作用比较轻,可以通过调整用药量,避免严重的骨髓抑制,一般患者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氯咪喹酮对降低血小板计数非常有效,现在已经是一线治疗药物之一,能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成熟而降低血小板。重组α干扰素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可以抑制异常巨核细胞克隆的分化,降低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倍增。阿司匹林为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对于脑血管缺血症状特别有效。
  • 噬血细胞综合征如何治疗(音频)

    噬血细胞综合征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噬血细胞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细胞毒杀伤细胞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清除障碍,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度的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家族性的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比较差,疾病进展迅速,建议尽早行骨髓移植术。继发性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较为复杂,一方面必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血液或者淋巴系统肿瘤实行化疗,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需抗感染治疗。在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普遍用地塞米松、依托泊苷及环孢霉素为基础,分为前8周的初始治疗期及维持治疗期。急性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治疗困难、失败或者是疾病复发,可考虑行骨髓移植术。
  • 什么是ABO溶血症(音频)

    什么是ABO溶血症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ABO溶血是指母亲及孩子ABO血型不配合所引起的溶血,实质上是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ABO血型系统中共有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A型血的人有A抗原,B型血有B抗原,AB型血有AB抗原以及O型血中不含有抗原。在ABO系统中,因O型血含有抗A或抗B的人数比A型及B型的人数多,A抗原较B抗原的抗原性强,故母亲O型,胎儿A型者得病机会比较多。ABO溶血症可发生在第一胎,与母体承受自然界中类似A、B物质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体有关系。
  •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音频)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常表现为全身虚弱、头昏,以发热或溶血起病者较少见。急性型多见于小儿,有时也可见于成人,往往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寒颤、高热、腰痛、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烦燥以至昏迷。一般治疗是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止感染,以免引起溶血危象。危重病例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溶血危象者应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止DIC发生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应用氢化可的松400-600mg每天,静脉滴注,3-5天后改用强地松,1mg每公斤体重每天,口服,7-10天内病情改善。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维持量过高者,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者。免疫抑制药的副作用较多,一般不宜首选。在治疗中应注意观察血象和防止感染。输血应慎重,因为对温抗体型输血后,可因输入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输血速度应缓慢,密切观察,溶血危象或贫血严重的患者可适量输全血或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正常人血浆置换1-1.5个血浆容积,可有效降低血清IgG水平约50%,脾切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都可以适当应用。
  • 尿液红细胞高倍视野偏高怎么回事(音频)

    尿液红细胞高倍视野偏高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正常人尿液内没有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下不超过三个。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泌尿道肿瘤、泌尿系结石、肾下垂等,尿中红细胞增多。出血性疾病、剧烈的运动、血循环障碍等,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尿内红细胞增多。妇女月经期内可混入部分的血液,检查时可发现红细胞。所以妇女遇经期不宜化验尿液。如果发现红细胞高倍视野偏高,属于尿潜血阳性,一般都有肾脏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等引起,建议去医院肾内科检查。尿常规需要综合分析,建议做尿常规和肾脏方面的检测。
  • rhd阳性是病吗(音频)

    rhd阳性是病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RH阳性血型是1940年科学家在豚鼠和家兔身上获得了一种免疫血清,不但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也可以与部分人的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也就是与恒河猴的红细胞有一个共同的抗原点。RH阳性血型含有6种抗原,其中有一种抗原叫做D抗原,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含D抗原也称之为RH抗原,就认为是RHD阳性,否则为阴性。在我国,RH阳性血型在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中约占99.7%,个别的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RH阴性血型只占3‰。在我国属于稀有血型,所以如果是RHD阳性血型,代表着是属于大多数人的正常血型,不是疾病,不用担心。
  • 红细胞比积正常值是多少(音频)

    红细胞比积正常值是多少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红细胞比积也称为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红细胞比积的测定目前是诊断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增多,测定血液稀释和血液浓缩的变化。红细胞比积结合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用于监测血栓前的状态,它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男性42-49%,女性为37-43%,偏高可见于情绪激动,血浆量减少如大量出汗、多尿和红细胞增多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缺氧等。病理性偏高可见于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大量创面渗出液等原因所导致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以达到80%左右,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症,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代偿反应,也可出现红细胞比积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