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音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几种分级方法,常用hunt-hess分级法,主要针对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临床分级,分为0-Ⅴ级。0级指患者动脉瘤未破裂,可以有或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Ⅰ级的患者只表现为轻微的头痛,轻度的颈项强直,没有神经功能障碍。\nⅡ级的患者是中等程度的头痛、颈项强直,可以有轻偏瘫及颅神经瘫痪。Ⅲ级的患者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可出现烦躁伴有神经功能障碍。Ⅳ级的患者往往出现中度的意识障碍。Ⅴ级的患者是深昏迷、去大脑强直,往往是濒死状态。
  •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音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头痛,头痛往往是非常剧烈的,患者常常描述是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最剧烈的头痛。除了头疼,患者还会出现颈项强直,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过性的意识障碍。少数患者由于血液刺激大脑皮层,还会出现癫痫症状。\n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疾病过程中如果出现再出血,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还会出现血管痉挛,造成继发性的梗死,出现偏瘫、无力、麻木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脑积水,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应该积极的给予预防。总之,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剧烈的头痛。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措施(音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措施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酗酒和吸毒等等,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可以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此外,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瘤,因此筛查和处理高危人群尚未破裂的动脉瘤,可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破裂的动脉瘤患者经过治疗以后,每年新发动脉瘤的概率大概为1%-2%,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远期的影像学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果在动脉瘤破裂前就对其进行手术的干预,尤其是直径大于10mm的动脉瘤,则可以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带来巨大的危害。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有多高?(音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有多高?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个比较危重的疾病,如果是颅内动脉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大约为30%,存活者1/3可以复发。其中60%复发的在发病两周内,第一次出血存活时间越长,其复发的几率越小;如果第二次出血,病死率就高达30%-60%;如果是第三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病死率为100%。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危重的疾病,一定要做好预防,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了急性期,一定要筛查颅内是否有动脉瘤。还有另外一种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一般比动脉瘤引起的要好,病死率大概为10%-15%,复发率较低。
  • 什么是下腔出血(音频)

    什么是下腔出血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下腔出血一般指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往往是由于先天性动脉瘤造成的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痛往往是患者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最为剧烈的头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有一过性的意识障碍。\n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神经科是比较危重的脑血管病,如果患者出现再出血,死亡率相当高,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血管痉挛,继发性的出现脑梗死,常常表现为一侧的偏瘫,有部分患者还会有失语等表现。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主要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早期进行排除动脉瘤,可以做脑血管造影,同时使用钙离子拮抗剂,防止血管痉挛,必要时可以使用少量的止血药。
  •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后和预防(音频)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后和预防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阿尔茨海默病是缓慢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采用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常用的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和卡巴拉汀,也可以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盐酸美金刚,一般在诊断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可以持续7-10年,如果早期诊断,患者的寿命可能会更长。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过于紧张,尽量放松,多参加社区活动,多跟朋友、家人、同事进行交流,可以做益智游戏,如打桥牌或者下棋、多看书、读报等,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 什么是急性脊髓炎?(音频)

    什么是急性脊髓炎?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异性的,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绝大多数的患者是在感染以后,或者接种疫苗以后发病。临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的瘫痪,常常表现为截瘫,还有各种感觉的缺失,膀胱、直肠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也就是尿便障碍。如果病变迅速上升,可以波及到延髓,称为上升性脊髓炎。如果脊髓内有两个以上散在的病灶,称为播散性的脊髓炎。它的治疗上主要是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恢复期可以进行康复的治疗,加强肢体的运动,一般很少复发。
  • 特发性震颤是怎么引起的(音频)

    特发性震颤是怎么引起的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特发性震颤又称良性震颤,其病因不明,所谓特发性就是找不到病因,但是60%的患者可能有家族性震颤史,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者爷爷、奶奶可能有震颤的病史,可以出现手部的震颤,也可以出现头部的震颤,这种特发性震颤的进展非常缓慢,这是一种姿势性震颤,一般在持物或者紧张时加重,静止时不出现,不需要处理,进展非常缓慢。特别严重的时候可以口服阿尔马尔等药,第一次诊断的时候还应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震颤,如老年人要除外帕金森病或者帕金森综合征,也要除外继发性疾病引起的震颤,如肝性脑病、甲亢引起的震颤,还有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意向性震颤。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是什么(音频)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10%-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10%的病例是家族遗传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部分是明确与遗传因素有关。当然,还有部分病例跟环境因素有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些病例是重金属中毒或者神经毒性物质堆积所造成的,例如长期服用味精造成谷氨酸堆积,造成神经细胞之间的损伤可能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之一。另外,自由基使细胞膜受损可能也会造成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还有的是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使神经细胞无法继续生长。总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考虑可能与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有关。
  • 肌萎缩侧索硬化怎么治疗(音频)

    肌萎缩侧索硬化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孙庆利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肌萎缩侧索硬化目前没有特效治疗,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利鲁唑,服用利鲁唑连续六个月以上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对病人有益。也可以使用依达拉奉,这是一种清除自由基的药物,研究显示对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是有效的。此外,由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常常侵犯呼吸肌,建议呼吸肌受累的早期可以使用无创呼吸机帮助辅助呼吸。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还需要加强营养,尤其是有些病人会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差,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在必要时进行胃造瘘手术,研究显示这个手术可能会对延缓患者的寿命有一定作用。总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利鲁唑和依达拉奉,可以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和加强营养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