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是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非常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能够影响骨髓瘤患者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治疗、护理、保健、心理因素等,都能够强有力地影响骨髓瘤患者的寿命。一般来讲,如果任其发展,自然病程也就是6-12个月;如果选择常规传统治疗,可以维持3-5年;积极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一般都在10年以上。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是因为出现感染、出血或者肾功能不全。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的因素,主要有染色体的异常、浆细胞的标记指数、β2微球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高龄血清乳酸脱氢均水平、多发的髓外浆细胞瘤、血浆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时还和患者治疗的反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 骨髓瘤细胞是什么意思(音频)

    骨髓瘤细胞是什么意思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制,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感染。多发性骨髓瘤要明确诊断,骨髓检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检查项目,骨髓中出现浆细胞的数目异常增多大于10%,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者幼稚浆细胞,称之为骨髓瘤细胞。浆细胞的形态不一,可以呈现为外形不规则,胞浆染色不均匀。
  • 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浆细胞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但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制,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病因不清楚,电离辐射或接触化学毒物、慢性抗原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系,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
  •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是多少年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是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的自然病程是6-12个月,传统药物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5年。新的靶向药物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的生存期可延至5-10年,有的甚至超过10年。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预后和许多因素有关。
  • 骨髓瘤症状(音频)

    骨髓瘤症状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临床表现比较多样。第一、可以有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可以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以多处骨折同时存在。第二、有贫血和出血。贫血较为常见为首发症状,晚期可以出现血小板的减少,引起出血的症状,皮肤黏膜出血比较多见,严重者可以见内脏及颅内出血,可以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还可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等。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也可以见到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等。肾功能损害有50%-70%的患者可以出现。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还可以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发生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出现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有的患者可以出现肿块,肿块病理检查多为浆细胞瘤,一般合并软组织肿块或者浆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生存期短,还可以出现血栓或者梗塞。发生的原因与肿瘤患者易栓及高黏滞综合征等因素有关系。
  • 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音频)

    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化疗,一般治疗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以输注红细胞,必要时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高钙血症可以用等渗盐水水化、强地松、降钙素、双膦酸盐药物;原发病治疗,如高尿酸血症水化、别嘌呤醇口服;高粘滞血症,必要时临时性血浆置换,感染时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行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多发性骨髓瘤,最基本的药物治疗是化疗,常用药物包括,一、靶向药物,目前主要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两种。传统化疗药物包括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地松等。常用的化疗方案组合为蛋白酶体抑制剂或者免疫调节剂加糖皮质激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加传统化疗药物加糖皮质激素,传统化疗药物加糖皮质激素。
  • 骨髓瘤治疗方法是什么(音频)

    骨髓瘤治疗方法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以及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包括:第一、化疗。一般采用各种联合化疗方案,初治病人可以选用各方案,在化疗完全缓解后,可以选用VCAP、MEPP方案。第二、对症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高钙血症应增加补液量,多饮水,使尿量每日大于2000毫升,促进钙的排泄;高尿酸血症应大量补液,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别嘌呤醇100毫升每次;贫血可以运用雄性激素;肾功能衰竭者可以使用透析治疗。第三、放射治疗。第四、干扰素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晚期患者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属于自体免疫细胞技术,使用DC免疫细胞和CIK肿瘤杀伤细胞双回输,结合为一体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直接杀伤癌细胞。中医治疗是所有治疗方法当中效果最好的,常见于外邪侵犯,内搏于骨。寒湿热毒之侵犯人体,由浅入深,肾气虚衰,骨髓致虚,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
  • 骨髓移植是手术吗(音频)

    骨髓移植是手术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移植是手术的一种,就是病人在接受大剂量化疗或者放疗,彻底摧毁病人原有的造血系统,彻底清除白血病细胞后,植入健康的骨髓细胞。这些骨髓细胞在病人体内重新繁殖,达到重建病人造血系统的目的,以期彻底治愈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过程较为复杂,但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受者、供者的选择。受者需有合适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异体移植者,需经人类组织相关性抗原相配。第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若为异体移植,需为患者找出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一致的供者进行干细胞采集。若为自体移植,需在患者预处理前采集自身缓解期的干细胞,并进行适当的体外保存。第三、移植前的预处理。患者移植前经各项检查后,在全环境保护下行预处理,也就是大剂量的化疗或者是放疗。目的是清除体内恶性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胞群,同时为正常干细胞的植入准备环境。第四、造血干细胞的回输,由静脉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悬液。第五、移植后并发症的防治。骨髓移植后需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出血、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如何治疗(音频)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主要解决两大问题,骨髓衰竭及并发症,急性白血病转化。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输血,一般血色素小于60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输注红细胞。老年反应能力受限,需氧量增加,可放宽输注,去铁治疗也非常关键,特别是红细胞输注依赖MDS患者的铁复合,若未采取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总生存期缩短。血小板输注,建议存在血小板消耗危险因素者,输注点为20×10^9/L,而病情稳定者输入点为10×10^9/L。促中性粒细胞治疗、促红系生成治疗,都是常用治疗方法。还可应用免疫抑制治疗,这些都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能治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但随着年龄增加,移植相关的并发症也有所增加。
  • 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怎么回事(音频)

    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大血小板比率是指的大血小板占总的血小板的比例。血小板是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形成的,具体的形成机制不详。“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很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成为许许多多小小的血小板。大血小板就是没有被充分裁剪的血小板,是临床医学常规,血液方面的检查,用于临床参考诊疗。大血小板比率的临床意义要根据血小板数、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综合来考虑。如果出现了血小板的比率增高,说明血小板形成小小血小板的机制发生障碍,成熟度降低,可以见于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等,结合临床情况,为了确诊,建议做骨髓穿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