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 什么是贝克认知疗法(音频)

    什么是贝克认知疗法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贝克认知疗法是通过矫正患者的认知或思维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治疗方法,也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这是一种短程、协作性的治疗。贝克认知疗法要求患者的理解及合作,患者必须被调动起来,并具有建立情感与思维之间联系的能力。贝克认知治疗的焦点集中在当前问题,目标是缓解症状及发展新技巧,适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等。\n贝克的认知疗法鼓励患者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负性认知,就是自己的假设,改变原有的想法态度及思维方式,最终消除不良情绪。治疗常借助一些行为措施,比如家庭作业、角色扮演、等级任务训练、行为和情绪的自我观察等。
  • 反社会型人格的表现(音频)

    反社会型人格的表现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反社会型人格,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n一、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患者往往缺乏正常的人间友爱、骨肉亲情,对家庭及家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n二、缺乏责任感: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经常违法乱纪。\n三、无法维持人际关系: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保持。\n四、对挫折耐受性极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患者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n五、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n六、推卸责任: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患者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做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n七、易激惹:伴随的特征中还有持续的易激惹。
  • 什么是情绪稳定剂(音频)

    什么是情绪稳定剂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情绪稳定剂又称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相障碍的躁狂或抑郁的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锂盐,如碳酸锂,以及某些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等。\n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可用于躁狂发作急性期治疗,但因可能诱发抑郁发作,不能称之为心境稳定剂,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可以用于躁狂或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的治疗,以及维持期的治疗,很少诱发抑郁。
  •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音频)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是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强迫症应具备以下特点:\n1、必须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n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n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应该令人不愉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愉快。\n4、想法、表象或冲动,必须是令人不快的一再出现。
  • 影响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音频)

    影响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影响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父母因素、社会因素等,具体如下:\n1、心理因素:性心理障碍患者在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性心理发育阶段表现为一种幼稚、不成熟的儿童性取乐行为,如玩弄生殖器、暴露阴茎、偷看异性洗澡等。行为学理论认为无关刺激,通过某种偶然的机会与性兴奋结合,由于性快感的强烈体验使其主动回忆当时情景时,仍会出现性快感,形成了条件联系。\n2、父母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对该病的产生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或无意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自幼生长于异性的包围圈中,容易导致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n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此病也有影响,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比如社会道德文化影响,使少女、儿童最初的性欲过分压抑,使性欲改变发泄方向,可能与异常性行为方式出现有关。对于同性恋,有的认为伤风败俗,有的相对宽容。\n4、其他: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不同价值体系的社会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学知识的不当教育,也会促成各种性心理障碍发生。
  •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有什么症状(音频)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有什么症状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是儿童心理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以男孩多见,常见以下临床症状:\n1、社会交往障碍:虽然有社交的倾向和愿望,但是缺乏交往技巧,显得笨拙,往往表现为单向交往,不能建立自然、轻松、融洽的关系,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缺乏发展友谊的能力。\n2、其他症状:活动内容、兴趣局限,存在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言语和语言发育无明显障碍,认知发育基本正常。\n该症病情进展缓慢、持续终生,与孤独症十分相似,主要的不同是本症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较好,仅有极少数患儿的智商低于70,其社交能力优于孤独症,话也较多。
  • 表演型人格障碍怎么治(音频)

    表演型人格障碍怎么治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患者通常情绪不稳定、暗示性强、依赖性强,女性多于男性。其治疗较为困难,但有关治疗手段仍可发挥一定作用,常见治疗方法如下:\n1、药物治疗:难以改变患者人格结构,但出现异常应激、情绪反应和短暂精神病症状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激越和焦虑,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可用于控制愤怒、敌对和短暂的精神病症状发作,也可用于治疗现实感丧失和幻想。5-羟色胺抗抑郁药物能改善抑郁、焦虑情绪,抗癫痫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冲动行为。\n2、心理治疗:但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药物,因为其远期效果难以肯定,此时也可选择心理治疗。当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可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鼓励其改变行为模式,并对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可采用分析性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以及矫正不良习惯,教育和训练也有一定帮助。\n总体而言,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 抑郁症是什么疾病(音频)

    抑郁症是什么疾病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通常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有的患者可以面露微笑,其实却有严重的抑郁。因此,该病是最常见,但也是最不易察觉和被识别出来的心理障碍。\n抑郁症在精神与躯体方面有多种形式和不同深度的表现,可由轻度忧愁到严重的痛苦,乃至自杀。除了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外,还表现出心情不好、思维迟缓、行为减少、睡眠障碍、身体不适感、焦虑、紧张及愁眉苦脸、悲伤和爱哭等,还有对生活失去兴趣,认为前途悲观,活着没有意义,什么也做不下去,不能工作,连家务也不爱做。典型的抑郁症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以及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等。
  •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天生的吗(音频)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天生的吗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至今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它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受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它环境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研究表明,心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可能是此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性因素。父母离异或被父母抛弃,是儿童产生人格障碍的首要原因,因为此类儿童得不到父爱与母爱,情感上的冷漠不仅使其在人际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令人难以琢磨和不好接近,故也就不可能与人保持热情、温暖和亲密的关系。虽然从形式上学习和接触了社会生活,但却不具备理解和分担他人情绪的能力,也不能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融入他人的心境,做不到将心比心。\n此外,此类儿童的父母多表现为反复无常,无一定的赏罚和教育原则,对儿童的要求也缺乏一致性,故而造成儿童无所适从和没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感觉。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养育方式无疑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对儿童冷淡无情,甚至凶狠残暴,或者溺爱放纵、过分苛求,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逃学、懒散、撒谎、违抗等现象,以至逐渐发展为人格障碍。
  • 关系妄想是什么(音频)

    关系妄想是什么
    讲解医师:谢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识人的举动,都认为与他有一定的联系,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比如某病人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谈笑,以及收音机上的广播、报纸上的文章,都是针对他,认为别有用心,或者在暗示、影射他。\n关系妄想属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一种常见妄想,往往与文化、背景、职业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