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莉

  • 肠癌患者放屁会带出大便吗(视频)

    肠癌患者放屁会带出大便吗
    目前尚无研究证实肛门排气和肠癌是否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已经确诊的肠癌患者,如果存在严重腹泻,可能存在排气带出大便的情况。放屁称为排矢气或肛门排气,是食物在消化道正常菌群作用下产生较多气体,气体随肠道蠕动被排出体外,肠道蠕动越快排气越频繁。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营养吸收以后会形成食物残渣,残渣以液体和半固体形式从小肠中进入到结肠,在结肠中粪便向远处传递时因为水分吸收逐渐聚合,由液体慢慢变成半固体状态,接近肛门口时会形成稳定便条,在乙状结肠进行存储,形成正常排便反射以后则会通过肠道加压,并且排出到体外。而肠道内如果出现肿瘤,相当于肠道出现异物,此时患者的肠道会条件反射出现蠕动加快。此类患者的粪便刚进入到肠道还没有形成半固体或固体时,因为频繁、非正常排便反射被排出到体外,因此大便不成形,甚至会随肛门排气带出大便,建议进行肠镜检查。
    2023-08-02
  • 胃癌能遗传吗(视频)

    胃癌能遗传吗
    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存在一定相关性,3%-5%的患者与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相关,包括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林奇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等,当中有10%表现出家族聚集性。目前认为胃癌可能是由染色体畸变所导致,致癌因子会导致人体正常染色体出现畸变,而这种畸变有时会遗传下一代,使下一代具有患病的可能性。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3倍左右,家族成员中有共同遗传因素,同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相近或相同,因此胃癌容易出现家族聚集现象。所谓的遗传并不是胃癌本身遗传,而是癌变基因遗传,在此基础上合并环境中各种致癌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吸烟、抑郁情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经过复杂的癌变过程,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患癌,不必谈癌色变,但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多人患癌,而需要提高警惕,建议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排查。
    2023-08-02
  • 胃癌切除胃后胃蛋白酶原会降低吗(视频)

    胃癌切除胃后胃蛋白酶原会降低吗
    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其它器官以及组织很少表达,所以胃切除以后胃蛋白酶原会降低。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前体,当胃内酸碱度pH值达到1.5-5时,胃蛋白酶原会被激活变成胃蛋白酶,而胃蛋白酶可以参与人体食物消化,属于重要的消化酶。 人体共分泌四种胃蛋白酶原,包括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组织蛋白酶Ⅰ以及组织蛋白酶D,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主要来源于胃蛋白酶原Ⅰ和Ⅱ,而胃蛋白酶原Ⅰ和Ⅱ以及胃蛋白酶原Ⅰ/Ⅱ的比值是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较常见的指标。近年多项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原Ⅱ会在其它肿瘤中升高,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可能是由于胃蛋白酶原异位分泌所造成。
    2023-08-02
  • 十二指肠癌年轻人不容易得吗(视频)

    十二指肠癌年轻人不容易得吗
    十二指肠癌发生率较低,只占全部消化道恶性肿瘤0.35%,占全部恶性小肠肿瘤30%-45%,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比女性患病率更高,年轻人患病相对较少。十二指肠癌发病因素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但下列人群相对容易发病: 1、不注意健康饮食或饮食过于精细,进食过多糖分、高脂肪食物,以及进食粗纤维食物和蔬菜、水果过少的人群; 2、吸烟的人群; 3、50岁以上的人群,并且男性多于女性; 4、既往有十二指肠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憩室等疾病; 5、该病与遗传存在一定相关性,有家族性的腺瘤性息肉病或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的人群患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概率更高。 但随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改变,近年来肠癌发病总体出现年轻化趋势,所以年轻人发生肠癌概率逐年增加。而年轻人如果有不明原因腹痛、厌食、恶心、呕吐以及皮肤发黄、贫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023-08-02
  • 卵巢癌会遗传吗(视频)

    卵巢癌会遗传吗
    卵巢癌存在遗传相关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至少有10%卵巢癌表现为家族遗传性,与遗传基因存在较大关系,及早发现携带此类高危基因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自己以及家属的发病风险。有关卵巢癌的遗传学研究数据显示,高达15%浸润性卵巢癌患者存在胚系BRCA1和BRCA2突变,而在高级别浆液性癌当中,突变率高达23%。 直系亲属中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发生浸润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提高3倍以上。此外,家族中如果有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患者时,亲属患卵巢癌风险相应增高,对于此类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查,进行针对性肿瘤预防。如果发现相应肿瘤,可以及早进行治疗。
    2023-08-03
  • 肿瘤指标正常会生癌吗(视频)

    肿瘤指标正常会生癌吗
    肿瘤指标正常也可能会得癌症。肿瘤指标是指血液、体液以及在组织中可以检测到与肿瘤相关的物质,此类物质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反映肿瘤存在。部分肿瘤标志物在正常生理状况下,或在良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异常升高。所以肿瘤标志物并不是诊断肿瘤的标准,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其它资料进行综合判断,而肿瘤的确诊需要由组织学或细胞学病理诊断依据作为金标准。 目前为止,并无任何肿瘤标志物可以100%提示肿瘤发生,肿瘤标志物正常只能说明很大程度上人体无异常,但并不能保证患者一定不会患有肿瘤。部分肿瘤存在时肿瘤标志物不会升高,特别是早期肿瘤,例如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阳性率大概是70%,即30%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始终正常。因此,不能通过肿瘤标志物判定是否存在肿瘤,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2023-08-03
  • 转肽酶高多少是肝癌(视频)

    转肽酶高多少是肝癌
    转肽酶是指γ-谷氨酰转移酶,常称γ-GT。单纯通过γ-GT升高无法诊断肝癌,还需要结合病史、AFP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才能进行确诊。γ-GT在人体中主要存在于肾脏、前列腺、胰腺、肝脏、盲肠和脑组织中。而血液中的γ-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临床常见的肝胆疾病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会出现γ-GT升高。而肝胆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血清中γ-GT升高更加明显,肝癌患者由于肝细胞浸润,使得正常肝组织受到损伤,进而导致γ-GT释放,血检报告中可以看到患者的γ-GT升高,数值越高则说明肝细胞损伤越严重。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结果。除此以外,动态增强磁共振、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以及DTPA增强磁共振四个影像学检查中,如果有1-2种检查都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同时患者病史有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结合血液检查,能够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而如果仅有γ-GT升高,只能提示存在肝细胞损伤,不能诊断为肝癌。
    2023-07-31
  • 直肠癌术后会转移什么部位(视频)

    直肠癌术后会转移什么部位
    直肠癌术后最常见转移部位是肝脏,除此以外可能转移到全身各脏器。直肠癌转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局部扩散:直肠结构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肿瘤可以绕肠壁进行生长,环绕一周大概需要两年。肿瘤可能逐渐向深部生长,突破黏膜层、黏膜下层,浸润到肌层,最后穿透整个肠壁,转移到直肠周围器官,如前列腺、子宫等; 2、血道和淋巴道转移: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直肠癌细胞一旦进入到人体血管或淋巴管,则会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转移到人体各部位,最常见于肝,其次是肺,进一步可能会出现骨转移、脑转移; 3、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脱落在腹腔内、腹膜或肠系膜表面或脏器表面,环境刚好适合肿瘤细胞生长,肿瘤细胞会在此部位定植,形成癌结节,并逐渐长大。
    2023-08-02
  • 肠道息肉是癌吗(视频)

    肠道息肉是癌吗
    肠息肉不是癌,但可能变成癌。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可能会出现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隆起在没有明确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中有70%以上都称为腺瘤性息肉,而大部分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主要是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理论上只要有足够时间,息肉终有一天会变成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出现癌变,但不是100%不出现癌变,如果息肉生长较大、时间较久,同样可能会出现癌变。 从正常黏膜到上皮细胞增生,到管状腺瘤,到绒毛状腺瘤,到早期癌到浸润癌演变过程,通常需要5-15年。而息肉越大,出现癌变的几率越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出现癌变概率高达50%。另外,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出现癌变概率是100%。因此,对于肠道息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23-08-02
  • 肠癌和糖尿病有关系吗(视频)

    肠癌和糖尿病有关系吗
    肠癌和糖尿病存在一定相关性,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并且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人群达到肠癌风险阈值筛查时间提早5年。如果有肠癌家族史,糖尿病患者筛查时间更早,提早12-21年。而如果是已经罹患结直肠癌的患者,患有糖尿病风险更高。 肠癌和糖尿病同时发生,可能与二者之间共同致病原因有关,例如肥胖,喜欢食用腌制红肉,喜欢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缺乏锻炼,此类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的发生恰恰与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所以共同致病因素同时增加肠癌患病风险和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因此,需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尽量减少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多进食新鲜蔬果、多参加体育运动,保持正常体重范围,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同时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