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凝血酶时间多少是正常(音频)

    凝血酶时间多少是正常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要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等,或者使用肝素,也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 白细胞少是什么原因(音频)

    白细胞少是什么原因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10)×10^9/L,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的范围变化的,如少于4000µ/L时,就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由于白细胞主要成分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一般白细胞减少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白细胞的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二、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等因素使白细胞破坏过多,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三、粒细胞的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也可造成白细胞减少症。
  • 什么情况下吃利巴韦林(音频)

    什么情况下吃利巴韦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自从知道感冒绝大多数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以后,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好了很多,好多人会让自己好的更快一些,想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感冒。利巴韦林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但是利巴韦林到底对哪些感冒有用?首先,感冒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总称,在医学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大部分由病毒引起,病原体多为具有多种血清型的病毒。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且病毒感冒为自限性的疾病,只要人体的抵抗力正常,足够休息,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对于大多数患者流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抗病毒药可用于治疗有症状的患者,且推荐早期使用。但是预防和治疗流感的主要药物为金刚烷胺,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利巴韦林不在其列。其实,利巴韦林只是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等,也就是说利巴韦林可用于下呼吸道感染,而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适应症。所以,对于利巴韦林的使用一定要相当的慎重,因为它有很多的副作用,对于备孕的女性、孕妇、哺乳期妇女要禁用,而且不建议首选静脉给药剂型,可考虑雾化吸入。用药期间要注意复查血常规、生化等指标。
  • 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音频)

    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是指的在血常规的检测当中,白细胞的指数偏高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一般的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四项,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000-1000/ul,新生儿为15000-20000/ul,6个月至2岁的婴儿为11000-12000/ul。白细胞的升高可以见于各种细胞感染,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要除外白血病的发生。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分为:5类:一、中性粒细胞,正常为50%-70%。增高主要是见于细菌感染炎症。二、淋巴细胞,正常为20%-40%,它增高可以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三、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5%-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四、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1%,临床意义不大。五、单核细胞,正常为3%-8%。增多的时候见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已经结核,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所以如果出现了白细胞偏高,要根据白细胞分类,哪一项技术偏高,分别带有不同的意义,要综合考虑。
  • 白血球低会引起什么病(音频)

    白血球低会引起什么病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人体正常的白细胞数目为(4-10)×10^9/L,白细胞当中的主要成分为中性粒细胞,占50%-70%,所以白细胞减低时,主要减少的是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低可以引起哪些疾病?第一、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能够快速的吞噬异物并且产生抗体,有效地抵御病原的入侵,并且对疾病的免疫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果人体的白细胞过低,就容易患有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还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第二、免疫能力下降。白细胞负责人体的免疫,白细胞低会使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轻微的减少被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严重的缺乏时被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后者很危险,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导致死亡。第三、身体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白细胞低一般会出现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的病人也可以没有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者是泌尿系的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时,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者是极度衰弱。有时鼻腔、口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的黏膜处可以泛起坏死性溃疡,这些不适的症状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白细胞酯酶阳性是什么(音频)

    白细胞酯酶阳性是什么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酯酶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特异性酶类。临床常用这种酶类来检测标本中有没有白细胞的存在。白细胞包括五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种酯酶只在中性粒细胞内存在,其他的四类细胞中没有。所以它不能检测其他类型的白细胞,也就是通常说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的细胞,它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炎性细胞,这个结果阳性,说明所检测的标本中有白细胞的存在,也就是中性粒细胞,表示有炎症存在,但是不能说明是什么病原感染。具体的病原菌,还要参照血培养结果。
  • 白细胞酯酶阳性什么意思(音频)

    白细胞酯酶阳性什么意思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白细胞酯酶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特异性的酶类。临床常用这种酶类来检测标本中有没有白细胞的存在。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酯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白细胞当中,它只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其他的细胞内则没有。所以白细胞酯酶不能检测其他类型的白细胞,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炎性细胞,这个结果阳性,说明所检测的白细胞检测的标本中有白细胞的存在,也就是中性粒细胞的存在,表示有炎症存在,但是特异性不强,不能说明是什么样的病原菌感染。所以如果出现白细胞酯酶阳性,仅仅是说明体内有炎症的存在。
  • 母亲有地中海贫血会遗传给小孩吗(音频)

    母亲有地中海贫血会遗传给小孩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遗传的基因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所导致的贫血或病理状态。一般来说,如果两名同属同一类型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结合并有机会生下重型贫血患者。要想有效预防本病,需抽血进行检测和基因分析。若证实本身和配偶同属β轻型或轻型地贫患者,子女将有1/4的机会完全正常。1/2的机会成为轻型贫血患者,1/4的机会成为中型或重型贫血患者。鉴于本病缺少根治的方法,临床中重型愈后不良,故在婚配方面,医生影像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提出医学建议,进行婚前检查和胎儿产前基因诊断,避免下一代患儿的发生。
  • 紫癜病是什么引起的(音频)

    紫癜病是什么引起的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紫癜病是指红细胞自血管内向皮肤、结缔组织或黏膜渗出,其特点是表皮颜色改变,可变为紫红色或棕红色。根据面积大小,紫癜可分为瘀点、瘀斑和血肿。紫癜不同于红斑,给与压力后紫癜不变色,原因为紫癜是红细胞的外渗,而不是血管的扩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肤弹力过度症、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过敏性紫癜、各种药物性血管性紫癜、蛇毒、蜂毒、维生素C缺乏、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等。 二、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可以由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或者是血小板增多,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血小板功能缺陷,包括巨大的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 三、凝血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异常,包括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包括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症及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症,血循环抗抗凝物质,包括抗凝血因子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肝素和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等,都可以引起紫癜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治疗请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 什么是平均血小板体积(音频)

    什么是平均血小板体积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平均血小板体积是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后得到的一项临床检测指标,属于血常规检查。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化,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有骨髓病变,使血小板减少者,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减低。 在感染病人中,局部炎症时,平均血小板体积正常或增大;败血症时,只有一半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减低。如果平均血小板体积随着血小板的数量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平均血小板体积越小,提示骨髓抑制越严重。正常参考值范围为6-11.5fl。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加,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治疗请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