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武

  • 医用外科口罩三层作用(音频)

    医用外科口罩三层作用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医用外科口罩分为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其作用大致如下:\n1、防水层:可以阻挡飞溅的液体。\n2、过滤层:可以有效的阻隔0.3-1.0pm的微粒。\n3、吸水层:可以吸收佩戴者口、鼻的水汽。\n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时,白色的无纺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要留有空隙。医用外科口罩可以很好的预防呼吸道、飞沫传播,对细菌和病毒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如果长时间佩戴需要及时更换,连续佩戴不应该超过四个小时,如果佩戴时口罩发生了潮湿或者破损,应该及时更换。使用前请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对外包装、标志、生产日期、有效期进行确认,并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的医用外科口罩禁止重复使用。医用外科口罩使用前,如果发现包装破损禁止使用。
  • 流行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音频)

    流行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据国内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储存宿主为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可以携带出血热病毒,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报道,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n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呼吸道传播是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是指进食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接触传播是指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血液可导致感染;垂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
  •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音频)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预防血吸虫病主要做到以下三点:\n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患者与病牛进行大规模的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感染的患者大幅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n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前首先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计划提供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杀螺药有效灭螺,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n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自我防护,在流行区域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对于必须下水的人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和松解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的作用。
  • 狂犬疫苗多长时间内打完5针(音频)

    狂犬疫苗多长时间内打完5针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狂犬疫苗应在28天内接种完五针。狂犬病疫苗主要用于狂犬病,被狗咬伤后应该进行暴露后预防,预防主要是接种五针狂犬疫苗,分别于0、3、7、14、28天完成接种,如果咬伤严重,可全程注射10针。对下列情形之一者,建议首剂狂犬疫苗剂量加倍:\n1、注射前一个月内注射过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者。\n2、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n3、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n4、老年人及患慢性病者。\n5、暴露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才注射狂犬病疫苗的人员。\n狂犬疫苗注射包括暴露后预防,也可用于暴露前预防。我国为狂犬病流行地区,凡是被狗咬伤者,或被其他可疑动物咬伤、抓伤者,还有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被狂犬病患者唾液玷污,均需做暴露后预防接种。暴露前预防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即兽医、山洞探险者、从事狂犬病研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确诊(音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确诊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主要是依靠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重要的化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大致情况如下:\n1、确定疑似病例: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两条,即可以确诊为疑似病例。无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两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者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三条,就可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n2、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旅行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接触史,发病前14天曾接触过有病例报告社区,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n3、临床表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等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临床表现,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n4、化验室检测: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证明结果为阳性,或者是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同时阳性。
  • 感染中毒性休克首选药(音频)

    感染中毒性休克首选药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感染中毒性休克时没有什么首选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是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用药。所谓首选的药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没有培养出敏感的细菌以前,可以经验的应用强效广谱抗生素,针对休克一定要积极的补充血容量,可以应用胶体、晶体,以及各种液体的组合,另外要及时纠正酸中毒,补充碳酸氢钠,主要起到治标的作用。如果患者的血容量不足,单纯缓冲碱的效能难以发挥作用。纠正酸中毒可以改善心肌收缩力,恢复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的反应。另外,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休克、维持血压。\n一般需要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需要应用强心药物,维持呼吸功能,防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的保护、脑水肿的防治,对于其他辅助性的治疗措施,比如无创呼吸机,另外,可以进行血液滤过透析。所以,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是综合性的治疗,不能单独应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
  • 感染H7N9的症状(音频)

    感染H7N9的症状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感染H7N9后常可表现为流感症状和肺炎症状,主要分析如下:\n1、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不适症状。\n2、肺炎症状:大多数患者有肺炎表现,其特征与H5N1禽流感及2009年新甲型H1N1流感严重病例相似,重症患者病情可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咳血痰,常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受累肺段可有实变体征,叩诊呈实音,语颤增强,可出现期末细湿啰音、支气管呼吸音等,病程初期常出现在肺一侧局部,随病情进展可扩展至两肺多个部位,患者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以出现血小板减少。
  • 乙脑灭活疫苗有必要打吗(音频)

    乙脑灭活疫苗有必要打吗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乙脑灭活疫苗完全有必要打,而且适用于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乙脑是严重的传染病,致死率很高,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最有力武器,我国已经有十几个省、直辖市将乙脑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乙脑疫苗的保护率可以达到60%-90%,接种对象为十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n乙脑疫苗一般接种两次,间隔7-10天,第二年加强注射一次,连续三次加强后不必再注射,可以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疫苗接种应在乙脑流行前一个月完成,接种时应注意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乙醇中毒者禁用。乙脑疫苗的不良反应少,抗体产生率高。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在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 弓形虫寄生于什么细胞(音频)

    弓形虫寄生于什么细胞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弓形虫主要在人的有核细胞内寄生,弓形虫的卵囊、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吞食后,在肠腔内分别释放出子孢子、囊殖子和内殖子,虫体可以直接或经淋巴、血液侵入到肠外组织和器官各种有核细胞内,也可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虫体主要在胞质内,也可以在胞核内进行二均分裂法繁殖。\n慢性期感染的弓形虫主要在组织内滋养体定居下来,并逐渐形成包囊,主要分布在脑、眼、骨骼肌,在心肌、肺、脾、淋巴结也有发现。弓形虫侵入上述器官后,可以造成各器官感染,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故极容易误诊。孕妇感染弓形虫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通常致畸严重。另外,弓形虫感染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积极治疗。
  • 布病人与人之间传染吗,怎么传染(音频)

    布病人与人之间传染吗,怎么传染
    讲解医师:于建武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布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因为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动物,人不是传染源,故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消化道传染、呼吸道传染等,主要分析如下:\n1、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还有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n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含有布氏杆菌的乳类、水和食物而受到感染。\n3、经呼吸道传染:布氏杆菌污染环境后可以形成气溶胶,可经呼吸道传播。\n4、其他传染途径: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以传播布氏菌病,人与人之间罕有传播。\n人群对布氏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可以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因不同种布鲁菌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故再次感染者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