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

  •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音频)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是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者是叶酸所致。叶酸缺乏病因:第一、可以由于摄入不足所引起,比如食物中缺少新鲜的蔬菜,过度烹煮或者腌制均可以使叶酸丢失。乙醇也可干扰叶酸的代谢,所以酗酒者常会有叶酸缺乏。小肠的炎症、肿瘤、手术切除及热带性口炎性腹泻,均可导致叶酸的吸收不足。第二、导致叶酸缺乏病因是需要增加,妊娠期的妇女、生长发育的儿童及青少年,以及慢性的反复溶血、白血病、肿瘤、甲亢等叶酸的需要都会增加。如果补充不足,可以发生叶酸缺乏。第三、是药物的影响,比如甲氨蝶呤、氨苯蝶啶,都可以影响四氢叶酸的生成。关于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主要有摄入减少、内因子缺乏、严重的胰腺外分泌不足,以及细菌和寄生虫等。以上造成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怎么办(音频)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怎么办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中缺乏铁,铁摄入量不足,直接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出现重大障碍。妇女贫血除铁营养不足外,也与月经失血过多、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子宫内置节育器、多次妊娠、多次流产等因素有关系。慢性肠炎及消化吸收不良、疟疾、肠寄生虫感染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以上疾病除营养补充外,还需要治疗原发病。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营养不良是其中最常见的因素。除了缺铁外,维生素不足,特别是B12缺乏也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数量。这种问题最常见于孕妇和饮食不当的女性。平时要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好方法。如含铁高的猪血、猪肝、瘦肉、黄豆、黑芝麻、红枣,含蛋白质高的鱼肉、蛋、奶、豆等。此外配合补充铁剂,通过服用补铁生血的药帮助造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一般两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
  •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回事(音频)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回事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简称PLT,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由于形状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者是圆盘型,所以被称作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简称MPV,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后,得到一项临床检测指标,属于血常规检查。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大小变化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正常参考值范围为8.8-12.8fl,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根据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
  • 孕期贫血对胎儿有什么影响(音频)

    孕期贫血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孕妇贫血是孕妇在怀孕期发生的营养缺乏症,不断发育的孕宝宝会不断地从妈妈体内夺走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血清铁。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因孕期反应或者是营养不足,尤其是二价铁元素补充不足,出现贫血的状况,孕妇贫血的早期,对胎儿造成的影响不是太大。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贫血,会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由于贫血而造成缺氧,胎儿容易发生胎儿窘迫、早产、甚至是死胎。所以,如果孕妇发生贫血,对胎儿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孕妇一定要提防贫血的发生。如果出现了疲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口唇及口腔黏膜苍白等,就要考虑是否患有严重的贫血,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多服用含铁的食物,以保证孕妇和婴儿本身的营养需求。
  • 宝宝贫血怎么办(音频)

    宝宝贫血怎么办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化验检查血红蛋白每100ml少于11g。如果孩子吃母乳应该多吃含铁的食物,比如禽类的血制品,禽类的肝脏、大枣、豆腐、木耳、海带、鱼虾。每天保证足够的汤水,使奶水质和量都非常好,含铁量也非常高,这样对孩子纠正贫血十分有利。另外,要注意给宝宝补充含铁的食物,加铁的婴儿配方奶粉,含铁的米片或含铁的维生素滴剂等。同时还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汁、菜泥等。以增进铁质吸收,要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
  •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音频)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可以出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及黏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造血器官可以出现肝、脾、淋巴结的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病程越久,此症状越明显。神经精神变化,轻者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以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对于代谢的影响,可以出现代谢障碍、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以及影响DNA的合成;还有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胃酸分泌减低、小肠黏膜功能紊乱、舌乳头萎缩等。心脏功能的变化,血红蛋白降至70g/L以下时,可以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以下时,可以合并呼吸道感染,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容易发生感染。以上介绍的就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
  • 孕期贫血症状(音频)

    孕期贫血症状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如果孕妇贫血只是轻度,是没有明显的症状,需要去医院做专门的检查才可以发现贫血。如果孕妇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在100g/L以内,红细胞压积低于30%,或者是红细胞的计数低于350万/mm^3,就说明孕妇发生了贫血。孕妇贫血多数是缺铁性贫血,也就是孕妇要开始补铁了。孕妇贫血会经常感到疲惫、想睡觉、全身没有力气,这是贫血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贫血孕妇的脸色和黏膜一般都是苍白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认为皮肤苍白者,还要依据手掌的大小、甲床的颜色等方面综合来看才比较可靠。孕妇经常会感到头痛、头晕、眼花、注意力分散,严重贫血者还有可能会出现神志模糊。心悸是贫血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贫血的孕妇有心动太快,而且在肺动脉区和心尖的部位处于收缩期的时候,可以听到柔和的杂音,这种情况就叫做贫血性杂音。当在肺动脉区和心尖部位舒张期的时候,也可以听到杂音的时候,情况就比较严重了。食欲不振,感到腹胀、想吐。便秘也是贫血的症状,这是因为贫血引起了消化系统的紊乱。呼吸困难或者是气急,也是贫血的症状之一,因为贫血会引起呼吸中枢低氧或者是高碳酸血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病(音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病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女性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效查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据调查显示,约有80%的患者在发病前三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急性型可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的瘀点、瘀斑、扩大呈大片状甚至形成血包、血肿、碰撞部位尤甚。内脏受累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颅内出血较罕见,但较凶险。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慢性型症状相对较轻,女性月经过多常为首发症状和主要表现,皮肤和黏膜可见散在瘀点和瘀斑,血包和血肿少见,可累及内脏任何器官。有时可见外伤或小手术后创口出血不止。长期反复大量出血,可引起贫血,脾脏轻度肿大,病情常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发作。治疗方法主要是输血、注射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脾切除、中医中药等。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会遗传吗(音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会遗传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的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原因。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急性型与病毒感染有关,如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病毒性肝炎等。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激发与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也可以继发于药物比如化疗药、抗生素药、奎宁类、磺胺类、解热镇痛剂、抗结核药及利尿药等。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的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输血反应、脾功能亢进、心肺复苏及体外循环等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系,所以目前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会遗传。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音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讲解医师: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症,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它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祛除病因,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最常用的治疗措施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抗体生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及吞噬作用,防止血小板在脾窦阻留,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减轻出血,并能刺激骨髓造血。对于初治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均主张使用激素,且剂量宜大,疗程宜短。常用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mg-2mg,3-4周后不管有没有疗效,均宜递减至逐渐停药。一般减量方法是达到缓解后,每周递减5mg,直至每天20mg以下,使血小板维持在50×10^9/L以上,维持治疗一般不超过6个月。治疗6周未达缓解,考虑为皮质激素治疗失败。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雄性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以及成分输血。成分输血一般仅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救治疗,或切脾术前准备或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