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医师: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女性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效查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据调查显示,约有80%的患者在发病前三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急性型可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的瘀点、瘀斑、扩大呈大片状甚至形成血包、血肿、碰撞部位尤甚。内脏受累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颅内出血较罕见,但较凶险。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慢性型症状相对较轻,女性月经过多常为首发症状和主要表现,皮肤和黏膜可见散在瘀点和瘀斑,血包和血肿少见,可累及内脏任何器官。有时可见外伤或小手术后创口出血不止。长期反复大量出血,可引起贫血,脾脏轻度肿大,病情常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发作。治疗方法主要是输血、注射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脾切除、中医中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