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敏

  • 如何尽早发现直肠癌(视频)

    如何尽早发现直肠癌
    因为早期的直肠癌其实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首先要确定哪些人群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40岁以上原来长过结肠息肉的病史或者是家里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还有长期生活不规律,吸烟饮酒的人群。上述人群要注意每年要定期进行体检;出现报警症状的人群,比如有大便带血,特别是大便变细或者是出现肛门刺激的症状,比如大便频繁,解大便困难的上述患者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目前尽早发现直肠癌的检查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肠指检: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触诊来确定直肠有无占位性的病变,直肠癌有70%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不仅如此,通过直肠指检还可以明确肿瘤的形状、质地,还有活动度等; 2、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早期可以侵犯黏膜或者黏膜下的血管引起消化道的出血,但是有时候很少的出血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但是可以通过粪便检查来发现。如果反复查了两次大便潜血都是阳性,就建议进一步的进行结肠镜的检查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直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到肠道,还可以直接切除病变进行病理学的化验检查、明确诊断。
    2023-08-02
  •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检查(视频)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检查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而就诊;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胀、胃疼、消化不良、恶心、打嗝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胃镜和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由于我国的胃镜检查与组织病理检查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靠胃镜检查不能筛查出所有患者,所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2023-08-01
  • 直肠癌恶性肿瘤治愈率(视频)

    直肠癌恶性肿瘤治愈率
    直肠癌的治愈率其实与肿瘤的分期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早期直肠癌,假如能早期的发现,进行早期的治疗其实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5年生存率临床上就等于治愈,临床治愈的标准即为5年还在存活。 一部分早期直肠癌的患者甚至可以通过内镜下进行直接的治疗,从而避免了外科开刀的痛苦。直肠癌如果到了中晚期,具体的生存期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治疗情况变化、患者的个人体质的差异、肿瘤的恶性程度,还有肿瘤本身发展的快慢都会影响到生存期。如果直肠癌处于中期,通过手术的切除,术后可能结合部分放疗或者是化疗,5年的生存期也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手术以后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复查和治疗,对于残留的肿瘤还要进行放射性的治疗,对于周围转移的病灶可以进行化疗,同时可以结合中药进行调理,也能够改善身体的体质,延长生存期。 除此以外,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的生活,还有适当的锻炼,对于延长直肠癌的生存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总之,肿瘤的早期发现其实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最重要的因素。这类情况一定要注重平时的常规体检与肿瘤的筛查工作。
    2023-08-02
  • 直肠癌饮食吃什么(视频)

    直肠癌饮食吃什么
    直肠癌的发生其实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因素在直肠癌的发病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还有低纤维素的饮食和直肠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直肠癌的患者术后想要避免肿瘤的复发,建议饮食最好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特别是动物性的脂肪,包括猪油、牛油、肥肉、动物的内脏、鱼籽等。植物油也应该限制在每人每天20g-30g左右,同时要适量的食用含有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或者金枪鱼等; 2、尽量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每日应该补充的粗食膳食纤维在35g以上。对于上述纤维素非常丰富的蔬菜,有利于刺激胃肠的蠕动,增加排便的次数,而通过粪便可以带走致癌物质和有毒的物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包括芹菜、白菜、萝卜等; 3、应该在饮食结构中适当增加粗粮和杂粮的比例,不应该吃部分过精过细的食物; 4、应该尽量的不吃或者少吃咸菜等腌制的食品,因为腌制的食物含有亚硝酸盐,部分致癌物质。如果长期食用,可以会增加直肠癌的发病几率。 总之,保证饮食的多样化、营养的均衡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2023-08-02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视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因素:吸烟、饮酒、进食刺激性或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等,均可造成胃黏膜损伤、炎症,甚至导致萎缩、肠化;2、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萎缩和肠化;3、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萎缩炎症。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3-08-01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视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
    临床上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发病率。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一个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8000余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约为17%,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高达50%。因此,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胃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023-08-01
  • 为什么大便时带鲜血(视频)

    为什么大便时带鲜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就可以称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的时候会滴血、喷血或者是大便带血。肉眼可见的便血、大便带血,提示下消化道的出血,特别是结肠和直肠的出血。出血的部位离肛门越近,颜色就越接近鲜红色。主要有以下情况: 1、人们一般会认为便血都是痔疮所致,这是不正确的观念。痔疮的便血一般是发生在排便的时候或者排便以后有滴血或者喷射状的出血,常常和大便不相混合。出血的量可多可少,有时候是数十毫升或者是数毫升。在确定痔疮的诊断的时候,一定要排除部分其它的疾病。对于便血的患者进行直肠的指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还可以通过结肠镜的检查明确诊断; 2、其它引起大便带鲜血的疾病还包括直肠癌,通常也是大便带鲜血或者是脓液的血便或者是黏液的血便。还同时合并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者两者交替,有排便排不干净感觉等。结肠的腺瘤如果破溃也可以发生便血; 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会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的黏液脓血便,通常会伴随有肚子疼、里急后重,大便和鲜血通常混合在一起; 4、部分缺血性肠病,还有部分全身性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还有肛门的损伤等都可以出现大便带血。 总而言之,如果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排除部分其它的疾病,以免耽误病情。
    2023-08-02
  • 直肠癌黏液性大便怎么治疗(视频)

    直肠癌黏液性大便怎么治疗
    直肠癌的黏液性的大便或者黏液性的血便是直肠癌特别常见的一种症状,部分患者在很早期的时候就可以出现黏液性的大便,通常首先会通过结肠镜的检查明确的确是直肠癌的诊断,随后会进行腹部或者盆腔的部分影像学检查,目的是了解肿瘤的大小,有无远处转移,并且对直肠癌进行手术前的分期,根据直肠癌的分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于部分早期、中期的直肠癌,优先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整个直肠癌治疗的核心,目前常出现的就是腹腔镜的手术,腹腔镜手术是直肠癌手术一个非常优先的选择。如果对于无法进行完整切除的患者,或者是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可以根据病情的分期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比较个体化的分析,综合性的去选择放疗、化疗,还是新辅助治疗、靶向治疗,还有免疫治疗等不同的方案或者是相互结合的治疗。
    2023-08-02
  • 直肠癌转移脑的症状(视频)

    直肠癌转移脑的症状
    其实临床上直肠癌进行脑转移的发生率非常低,仅占直肠癌患者的1%-3%左右,通常都是直肠癌到了非常终末期的表现。患者出现脑转移的时候,其实常常也已经合并了脑外的部分其它脏器的转移。直肠癌脑转移一般患者起病较急,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通常会进展比较迅速,甚至会随时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直肠癌脑转移的症状其实取决于转移的位置,还有累及的范围。一般常见的症状如下: 1、头痛:开始的时候可能是阵发的头痛,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较为持续的疼痛; 2、局部神经缺损症状:比如听力异常,如果直肠癌转移到脑内的听神经,就会影响听力受到损害; 3、呕吐:患者可以经常出现顽固性的呕吐,是一般的止呕的药物无法治疗的呕吐。 4、癫痫发作或精神异常表现:患者可表现为比较兴奋、躁动、忧郁、幻觉、遗忘,甚至幻听精神异常。 直肠癌脑转移的诊断,主要通过头颅的CT或者磁共振检查发现,上述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转移的部位、程度,从而进一步有效的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023-08-02
  • 直肠癌遗传吗(视频)

    直肠癌遗传吗
    直肠癌的病因其实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如果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目前认为直肠癌的发病和社会环境、饮食生活的习惯,还有遗传因素等都有关系。 直肠癌经常会表现出家族聚集性,一部分的原因是长期生活在比较相似的生活环境里,拥有比较相似的生活习惯。当然直肠癌也是有遗传倾向的,但是直肠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传性的疾病,而是指如果一个家族中存在有直肠癌患者,这个家族其他成员患直肠癌的几率要比部分普通的没有直肠癌家庭高3倍,甚至6倍左右。只有极少数的直肠癌的患者是属于遗传性疾病的,包括林奇病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只有当一个家族中出现两代以上的成员都患有直肠癌的情况下才应该去怀疑是拥有遗传性的直肠癌的家族,所以不必过度的紧张。如果家里有人患了直肠癌,可以通过各种检查,肿瘤的病理,免疫组化,还有基因的检测确定到底有无家族遗传的倾向。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