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群

  • 宝宝多动症的表现(视频)

    宝宝多动症的表现
    好动不是多动症的必备条件。如果患儿的年龄在5-6岁甚至更大,同时有好动的表现,医生才考虑可能为多动症。除好动外,多动症的患儿多伴有注意力的缺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5岁前,男患儿喜欢爬,但在做喜欢的事情时注意力可以集中,而且学习能力较强,这种不属于多动症;部分儿童虽然没有多动的行为,但注意力依然不能集中,同样是多动症的表现。
    2023-07-30
  • 小儿鼻塞、流黄鼻涕吃什么药(视频)

    小儿鼻塞、流黄鼻涕吃什么药
    由于天气原因,很多家庭会较长时间开空调,导致很多小儿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容易发生鼻敏感等疾病。若患儿因鼻敏感导致的鼻塞、流黄涕等症状,可用扑尔敏缓解症状;若涕液较为浓稠,可因感染导致,服用消炎药物即可。若为慢性鼻窦炎或鼻敏感导致此类症状,则应以调理为主,增强患儿体质的同时,培养患儿适应外界环境,而非给予药物治疗。
    2023-07-30
  • 多动症的患儿是缺锌吗(视频)

    多动症的患儿是缺锌吗
    多动症与缺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患儿缺锌尤其严重,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相关症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的营养摄入现都较为均衡。多动症的发生,通常不认为是由于微量元素缺乏引起,也并非能够靠药物帮助解决。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了解发育性疾病的相关问题。若发现患儿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情况,需需及时求助于相关的医疗机构。
    2023-07-30
  • 儿童多动症挂哪个科(视频)

    儿童多动症挂哪个科
    儿童多动症属于儿童发育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并非传统概念中需依靠药物、针剂治疗的疾病。保健院中几乎均有儿保科,多动症属于行为问题,患儿家属应挂儿保科的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发育行为专科属新兴科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广东省最先建立发育行为专科的医院。如医生能通过治疗,及时将患儿的行为纠正,患儿的预后多较好。
    2023-07-30
  • 如何判断儿童多动症(视频)

    如何判断儿童多动症
    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多动症: 1、患儿可有注意力无法集中:如症状较轻,家长可自行纠正,若症状较重,则需求助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 2、患儿动作无规律,甚至无目的性。 临床中,注意力无法集中较无规律动作更有诊断意义。目前该病病因尚未明确,推测与神经系统问题相关。临床上尚未有设备能够检测,多根据量表以及临床表现诊断。
    2023-07-30
  • 小儿不吃饭是什么原因(视频)

    小儿不吃饭是什么原因
    小儿厌食多因家属喂养方式不当导致,与家庭自身饮食习惯及家庭对儿童的饮食习惯教育相关。饮食结构需从小儿添辅食时开始调整,尽早、合理的添加辅食,以建立正常的胃肠道菌群,逐渐培养患儿合理的饮食习惯,形成良性循环。需注意的是,家属应避免采用强迫的方式喂饭,易导致儿童神经性厌食,导致儿童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反而适得其反。
    2023-07-30
  • 什么是外向孤独症(视频)

    什么是外向孤独症
    外向孤独症与外向型性格部分相关。部分外向型性格的人外在表现虽较为健谈,实则内心孤独、甚至无助,其将完美的一面向外界展示,而痛苦则多自行消化,不善于与外界人士沟通。 但这不是一种病,而是心理障碍,长期如此,甚至可能导致抑郁或双重人格的发生。可通过咨询心理医生、向朋友倾诉、阅读等方式,发泄不良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07-30
  • 外向孤独症的症状(视频)

    外向孤独症的症状
    临床无外向孤独症说法,属于外在性孤独症,表现为暴躁、多动、话多,但话语多无具体沟通意义,仅为表现欲望的发泄。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与外向型性格相混淆。家长可通过观察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情况,是否出现词语刻板重复的无效沟通,进而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外在性孤独症。此外,内向型孤独症,多表现为患儿不与人对视,不与人沟通等自闭表现,易于自闭症混淆。
    2023-07-30
  • 如何判断自闭症(视频)

    如何判断自闭症
    自闭症的判断需结合其症状进行: 1、沟通障碍:包括语言沟通、眼神沟通、肢体沟通; 2、刻板行为:表现为行为重复,记忆力较强; 3、具备部分天赋、才能:如音乐、绘画等方面。 家长可通过观察患儿与人沟通交流情况进行早期判断,若怀疑存在自闭症,则应早期干预。自闭症的早期干预的黄金阶段,即在儿童三岁以前,错过此阶段,则可能延误病情。
    2023-07-30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什么微量元素(视频)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什么微量元素
    若儿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且较为严重,则应考虑是否多动症导致;若症状较轻,家长或医生可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纠正。若儿童饮食较为规律、无长期消化不良症状,则不考虑为微量元素缺乏导致。虽然目前多动症发病率较高,但与微量元素或营养摄入无较大关系,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增加儿童教育及陪伴即可。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