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 疑病症和焦虑症的区别是什么(音频)

    疑病症和焦虑症的区别是什么
    讲解医师:田峰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枣庄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心理科
    疑病症和焦虑症二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疑病症是患者担心或者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者是精神类疾病,而反复就医,在反复就医过程中,多次的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反复解释也不能够打消其疑虑。疑病患者会有一些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核查,反复询问医生,都是围绕着疾病的。疑病症患者也会伴随有很多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
  • 疑病症如何确诊(视频)

    疑病症如何确诊
    疑病症的确诊首先应排除患者躯体疾病,患者需到医院进行检查,且检查结果为阴性,如有阳性检查结果,故不能确诊为疑病症。在排除身体器质性疾病后,如患者出现了疑病症的主要症状,且病程时间符合,加上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即可诊断为疑病症。
    2023-07-30
  • 咽喉息肉会有异物感吗(视频)

    咽喉息肉会有异物感吗
    咽喉息肉主要症状不是异物感,但因为咽喉息肉的患者往往合并慢性咽喉炎,其常见的症状是咽喉部异物感。异物感不是咽喉息肉的主要症状和必须症状,所以不是咽喉部有异物感就存在息肉。 很多没有息肉的人,仅有慢性咽喉炎的患者咽喉异物感很强。因为咽喉异物感还跟病人焦虑的心情有很大关系,如疑病症,总觉得自己心里发生很严重的状况,心理作用也非常大。咽喉异物感经过咽喉镜检查若没有发现问题,使用辅助药或中成药调理一下,加上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多半会消失。
    2023-08-03
  • 什么是疑病症(音频)

    什么是疑病症
    讲解医师:罗国帅  (主治医师)
    就职单位:天津市安定医院心理科
    疑病症是过分担心,或坚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的一种精神心理问题,虽然各种的精神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或者是只有一些微小的问题,但并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仍然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绝症,因此反复求医问药,甚至要求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其核心的症状是对健康过分的焦虑,属于一种疾病焦虑障碍。\n病人对于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感觉过敏,身体有一些微小的异常就会过分的扩大化、灾难化的进行评判,出现了坚信自己患有绝症的疑病观念,因此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比如惶恐不安、担心害怕,甚至会伴随明显的焦虑症、抑郁症的问题,这一些病人大多病程迁延不愈,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各种方法进行干预。
  • 疑病症会不会真的疑出病来(音频)

    疑病症会不会真的疑出病来
    讲解医师:陈远光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
    疑病症不会怀疑出疾病。疑病症是由于性格、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怀疑自身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出现眩晕、耳鸣、打嗝等躯体症状,患者可能将某
  • 疑病症的症状(视频)

    疑病症的症状
    疑病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总怀疑自己有病,在怀疑自己有病的过程中会反复就医,经过反复检查后,结果都属于正常或有轻度的异常,但患者仍反复就诊、反复验证。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明确之后,应该建议患者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疑病症的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2023-07-30
  • 疑病症可以治愈吗(视频)

    疑病症可以治愈吗
    疑病症早期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干预治疗,特别是部分中年女性患者,如能得到亲人的支持及关心,使患者的心情得到疏导,早期能得到治愈。但如果错过早期干预最佳时期,患者病情加重后,治疗难度随之增加。当病情迁延,则需要更多的药物干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
    2023-07-30
  • 疑病症的护理方法(视频)

    疑病症的护理方法
    疑病症的护理方法主要是心理护理。所谓的心理护理即指对患者的陪伴及心理支持,生活中多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心理需求。例如患者去就诊时,家人应给予陪伴与支持,可使患者病情慢慢减轻。另外要提供给患者轻松舒适的环境。
    2023-07-30
  • 疑病症的饮食禁忌(视频)

    疑病症的饮食禁忌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疑病症的患者在饮食上没有绝对的禁忌,但仍然提倡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食用对胃肠刺激较大的食物,会加重患者身体不适,疑病症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
    2023-07-30
  • 如何预防疑病症(视频)

    如何预防疑病症
    疑病症的病因为持久性的心理冲突,因为较持久,所以较难被人觉察,往往疑病症的预防较困难。疑病症早期的预防干预非常重要,在患者早期感觉自身不适时,家人应及时给予支持,陪伴就诊以及答疑解惑,患者可因家人的关怀,疑病症病情得到缓解。
    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