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昱

  • 11岁儿童佝偻病的表现(视频)

    11岁儿童佝偻病的表现
    11岁孩子存在佝偻病时,一般已经属于后遗症期。多数孩子佝偻病活动期是3-4岁前,其骨骼在生长发育中受到影响,出现鸡胸、罗圈腿(O形腿)等表现。如果未及时治疗,3-4岁后,待其骨骼形成,以上病理改变不再可逆,可能随身高增长,胸部、头颅的改变不如早期明显,但鸡胸、郝氏沟等依然存在。部分成人存在O形腿、X型腿等,是幼年佝偻病时期遗留的症状。近年有迟发性佝偻病出现,即发生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的佝偻病表现,多数是7-8岁,一般女孩较多,以腿痛为主诉,通过长骨X光片检查,可发现佝偻病相关表现。11岁孩子出现腿痛时,可前往医院就诊,判断是否为佝偻病表现或与缺钙是否有一定关联性,如果存在,可进行补充维生素D的治疗。
    2023-08-02
  • 先天愚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视频)

    先天愚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先天愚型是由于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异常,尤其是21号染色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疾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或者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带来的疾病,具有遗传性,此类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特殊面容:表现为眼睛较小,眼角上翘,同时鼻梁较低,两个眼睛距离较远,嘴巴总是张开,两个耳朵的位置也较低;2、智力低下:在新生儿时期可能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落后越明显;3、生长发育落后:如身高、体重都比正常的孩子低;4、其它系统畸形:如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兔唇、狼烟等,男孩可能会存在隐睾,没有生殖能力;5、特殊掌纹:俗称通关手,即掌纹是一条横线。通常如果妈妈怀孕时的年龄越大,孩子发生先天愚型的可能性会越大。
    2023-08-02
  • 小儿猩红热几天能好(视频)

    小儿猩红热几天能好
    小儿患猩红热,在多数情况下需治疗7-10天,即7-10天可治愈,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孩子稍早,部分小儿稍晚。在存在并发症的时候,可能时间会更长,这与小儿就诊时间有关。同时与治疗是否及时、使用抗生素是否充分,以及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等有一定关系。小儿患猩红热先出现发热情况,1天以后身上就出现皮疹,称为鸡皮样疹。即出现较为细小、密密麻麻,如同鸡皮样的小疹子。而且身体充血较为严重,身体呈红色,按之退色,耳后、躯干,甚至全身都可以出现这类疹子。以青霉素以及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较好,因其属于链球菌感染,所以需治疗充分、彻底。
    2023-08-02
  • 小儿猩红热的症状有哪些(视频)

    小儿猩红热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猩红热,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1、发烧:体温多数可以达到39℃左右,年龄较大的小儿可能会出现头疼等表现;2、皮疹:多数在发烧第2天开始出现疹子,先发生在耳朵后、颈部、前胸、后背等,慢慢波及全身。疹子的特点为针尖大小,临床上习惯用鸡皮样疹来形容,皮肤像拔完毛的鸡皮,有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在腋窝、脖子下等褶皱处会有帕氏线,即皮疹连成红的一条形似血液;3、充血:身体充血非常严重,脖子和前胸都很红,用手按压会褪色变白,很快又充血恢复到红色;4、咽峡炎症状:会出现嗓子疼然后充血,部分小儿嗓子还会出现脓性分泌物,像嗓子化脓,摸周围的淋巴结也常伴有肿大和淋巴结炎的表现;5、草莓样舌:舌头充血,并且布满疹子,类似草莓样舌。
    2023-08-02
  • 小孩子体温多少正常(视频)

    小孩子体温多少正常
    小孩子体温的正常值为36℃-37℃,一般37℃-38℃称为低热,38℃-39℃称为中等发热,39℃-41℃称为高热,>41℃称为超高热。小孩子体温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小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非常容易出现波动的现象,还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运动、吃奶、吃饭、哭、闹等,都能造成体温的增高。正常的小孩子哭、闹、跑之后可以试表,显示37.2℃或37.3℃,属于正常的范围;2、捂热综合征:1-2个月的小孩子,家长给其捂太多、穿太多、盖许多被子,就会出现捂热综合征,也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小孩子的散热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在给小孩子测体温时,一定尽量避免上述干扰因素,在吃完奶半小时以上,情绪稳定且穿着适当的情况下,再测体温,测出的就是一个比较精准的正常体温。
    2023-08-02
  • 孩子体温37.3正常吗(视频)

    孩子体温37.3正常吗
    孩子体温37.3℃,属于低热范围,不在正常范围。一般评判孩子体温是否正常与发烧程度,都是以测量的体温作为评判标准,主要以腋表作为标准,具体如下:1、36-37℃属于正常范围;2、37-38℃属于低热范围;3、38-39℃属于中等发热范围;4、39-41℃属于高热范围;5、>41℃属于超高热范围。孩子体温37.3℃属于低热范围,但低热可能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存在感染现象。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较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如襁褓中的孩子包裹较为严实,散热功能受影响,有时体温也可能会到37.2℃、37.3℃。吃奶、哭闹或情绪激动时都可能达到37.2℃、37.3℃的体温。家长需在孩子吃奶0.5-1小时后安静的状态下,不用抱着孩子,让孩子躺在小床上夹住体温计,再进行体温测量,观察情况。若此时体温正常,说明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若体温还是37.3℃或稍微增高,需注意可能是感冒早期的现象,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情况。
    2023-08-02
  • 两岁以上吃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视频)

    两岁以上吃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
    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正常情况下无需补充维生素AD及维生素D。维生素D可预防并治疗佝偻病,而维生素AD制剂也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并且有少量的维生素A以帮助宝宝营养更均衡,但主要作用是摄入维生素D。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需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足月的宝宝在出生后15天开始补充,且每天补充400单位,到一岁时可每天补充600单位直到2岁。若属于早产的宝宝,应从生后第7天开始补充,每天补充600单位,到3个月时可以改为每天补充400单位,到1岁时再改为每天600单位,一直补充到2岁。正常的宝宝2岁后无需单独补充维生素D,因为2岁以前的宝宝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的营养素相对较多,而且2岁以内的宝宝营养摄入相对较少。而2岁以上的宝宝能够晒太阳且饮食较均衡,生长发育的速度较慢,所以依靠晒太阳及正常饮食基本能满足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此时若宝宝并无特殊情况,则无需再补充维生素D或维生素AD。
    2023-08-02
  • 宝宝睡觉打呼是怎么回事(视频)

    宝宝睡觉打呼是怎么回事
    孩子睡觉时打呼,需要注意是否有扁桃体肥大或者腺样体肥大。通常孩子从4-5岁开始,腺体组织、免疫器官开始发育,部分淋巴结、扁桃体、腺样体甚至脾等,都开始比较活跃,体积比正常稍大,通常能够看到部分的扁桃体,是生长发育旺盛的时候。如果扁桃体过大,可能影响到呼吸,导致睡觉打鼾等。同时喉部还有腺样体,平时张嘴看不到腺样体,需要通过特定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检查等,才能够看得到腺样体是否肥大。腺样体肥大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导致睡觉打鼾。所以发生腺样体肥大或者扁桃体肥大,都应该至耳鼻喉科就诊,判断有无手术指征。如果腺样体或者扁桃体过大,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长期腺样体肥大,可能影响呼吸以及脑部供氧,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智力都有一定影响。长期腺样体肥大,还可能影响面容,导致面容较突,影响美观。所以需要在早期进行干预,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出生后就发生睡眠打呼噜,需要注意有无喉软骨软化、钙化,随着年龄增长和补钙,打呼症状可以逐渐恢复,如果打鼾特别明显,也建议至耳鼻喉科就诊。
    2023-08-02
  • 婴儿做核磁共振打镇定剂有什么副作用(视频)

    婴儿做核磁共振打镇定剂有什么副作用
    婴儿进行核磁共振、CT等检查时,常因不能配合而需注射镇静剂,一般正常剂量使用多无明显副作用,个别患儿出现相关副作用如下所示:1、过敏:部分婴儿可能对镇静剂过敏,前1-2次使用时可能出现皮疹或局部红肿现象;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部分婴儿可能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叶酸缺乏导致,但属于罕见现象;3、肾功能改变:所有药物需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如果婴儿肝肾功能不佳,则需注意监测肾功能。此外,如果长期使用镇静剂,如部分特殊婴儿可能存在肿瘤,需进行化疗等治疗,经常需复查相关检查,此时使用镇静剂次数较多或较频繁,可出现耐药现象,表现为最初使用时婴儿睡眠较好,此后使用因为耐药可能无法入睡。家长应在检查前让婴儿处于缺觉、疲劳状态,此时使用镇静剂可发挥较好效果,以顺利完成检查。
    2023-08-02
  • 婴儿维生素D3滴剂什么时候吃好(视频)

    婴儿维生素D3滴剂什么时候吃好
    维生素D3滴剂一般2岁之内吃比较好。如果是足月的婴儿,通常从生后第15天开始吃维生素D3滴剂,吃到1岁,1岁后就适当加量。维生素D3滴剂还有一种剂型,是1个胶囊里为600单位,吃到2岁就可以停。如果婴儿2岁时,正好赶上冬天,或者气候不好,不适合晒太阳,可以酌情延长几个月,一般2.5岁之前停止服用即可。如果是早产的婴儿,可能需要从生后第7天开始吃,而且前3个月剂量稍大,吃到3个月时,改成和足月宝宝一样大的剂量,吃到2-2.5岁就可以停止服用。同时服用维生素D3滴剂期间,婴儿要多晒太阳。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