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 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前做哪些准备(视频)

    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前做哪些准备
    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前准备包括: 1、有专业人士对患者讲手术过程、深呼吸方法、咳嗽方法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如肺功能锻炼、肢体活动、配合拔管脱离呼吸机、咳嗽咳痰等; 2、术前应积极将患者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包括将电解质、血压、血糖调节到理想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使手术成功率在97%-98%以上,患者后期可获得较好恢复。
    2023-08-02
  • 血小板增高什么原因(视频)

    血小板增高什么原因
    血小板增高的原因如下: 1、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比如缺铁性贫血时因为缺铁过度造血,可能会多造一点血小板,即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液浓缩后血小板增多; 3、切脾之后,因为正常血液循环在脾脏循环会滞留一些血小板,把脾脏切掉之后血小板会增多; 4、除外以上原因后,血小板增多在血液科有个病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种是由于造血系统出了问题,引起血小板升高。 所以出现血小板增多最好到医院就诊,让医生鉴别一下是骨髓造血本身出问题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症,还是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反应性增多或者血液浓缩引起的血小板增多。
    2023-08-01
  • 血小板过少会得什么病(视频)

    血小板过少会得什么病
    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到较严重的程度,如<30×10^9/L或<10×10^9/L,此时血小板无法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血管内皮细胞与头发一样,时刻进行新陈代谢,衰老的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新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长,此过程中需要血小板维持完整性。如果血小板过低,内皮细胞完整性无法维持,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导致身体多部位出血,如流鼻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量多等。 血小板减少也可能导致体内严重的出血事件,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从而危害生命安全。因此血小板减少需要到血液科积极就诊,针对病因开展治疗。
    2023-08-01
  • 心脏瓣膜置换术护理方法(视频)

    心脏瓣膜置换术护理方法
    心脏瓣膜置换术护理方法包括: 1、指导患者锻炼肺功能、呼吸、咳嗽、饮食、活动的方法; 2、饮食控制,控制水的摄入,心脏瓣膜患者对液体要求较高,调节体内液体,减轻心脏负担; 3、指导抗凝药物的用量和方法,瓣膜置换是人工瓣膜植入,在瓣膜周围、瓣叶上易形成形成,若血栓形成或脱落后,易引发脑梗或其他脏器梗塞。
    2023-08-02
  • 心脏瓣膜置换术风险有哪些(视频)

    心脏瓣膜置换术风险有哪些
    随着医疗水平技术的提高,单纯行心脏瓣膜置换术风险约为3%,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时机,若心肌不能耐受手术或心肌完全重构后做手术,风险增加,如术后心功能恢复不佳、肺脏压力高。心脏瓣膜病应定期复查,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若时机选择正确,则手术风险小;若病情进展到后期,已发展至重症瓣膜病变再做手术,会增加手术和围手术期风险。
    2023-08-02
  • 心脏瓣膜手术成功率(视频)

    心脏瓣膜手术成功率
    心脏瓣膜手术成功率90%取决于病情,10%取决于医疗团队,专业医疗团队手术成功率在97%以上,心脏瓣膜手术应结合相应的指征寻找合适手术时机。 若心脏瓣膜病变后期做手术,风险较高,如重症瓣膜病,病史时间长、心肌重构严重,易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若血栓脱落引起重要脏器梗塞会增加手术风险。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以降低手术风险。
    2023-08-02
  •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视频)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型主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制定的淋巴细胞肿瘤分类,分类较为复杂,主要依据患者病理标本形态、基因变化、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划分。 目前B细胞淋巴瘤约占到60%,T细胞淋巴瘤约占到40%。以B细胞淋巴瘤为例,国内最常见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B细胞淋巴瘤的一半以上。其次,还包括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称为白血病,但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中的一种亚型。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套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等。规范精准诊断淋巴瘤是为了更好地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以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3-08-03
  • 血小板增高的治疗(视频)

    血小板增高的治疗
    血小板增多治疗方法取决于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如果血小板增多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反应性增多则不用治疗,把缺铁性贫血治好之后,血板自然而然恢复。如果血小板增多是由于血液浓缩引起,比如患者拉肚子,腹泻把腹泻治好之后血小板增多也就恢复了。如果患者是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增多,比如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是否治疗,取决于患者长血栓的危险因素。 如果是诊断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凝治疗,预防长血栓。是否把血小板降到正常水平要进行危险分层,看患者长血栓的风险,如果长血栓的风险高,比如患者是老年人,有糖尿病、高血压,则此类患者长血栓的风险非常高。要把血小板降到正常,把血小板降下来的方法比较常用的临床上是使用羟基脲治疗,还有是干扰素治疗。药物的选则最好让医生根据情况、年龄、合并症进行选择。
    2023-08-01
  • 血小板太少的原因有哪些(视频)

    血小板太少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血小板生成不足:是指骨髓制造血小板能力减弱,可能是因为感染、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化学毒物、使用抗生素等临床药物,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 2、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的血小板抗体,从而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造成数量减少; 3、血小板分布异常:患者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在脾脏内部破坏过多,可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4、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本身不低,但血抽到试管中后与试管内部试剂发生反应,形成聚集,导致机器判断血小板过少。 因此,血小板减少需要到正规医院血液内科就诊,以查明原因,再针对结果进行治疗。
    2023-08-01
  • 骨髓穿刺后能走路吗(视频)

    骨髓穿刺后能走路吗
    骨髓穿刺检查是临床上,尤其是血液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穿刺完成后如无任何不适,可以运动和行走,不会对身体产生后续影响。骨髓穿刺需要先找到适当的穿刺部位,一般选择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进行穿刺检查,皮肤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再进行骨髓穿刺。 抽取完骨髓液后,一般局部加压包扎10分钟左右,10分钟后如果患者局部无出血,即可起床行走,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需要留意穿刺部位有无后续出血、血肿等情况。骨髓穿刺检查能够检测较多临床常见疾病,因此应用较广泛,操作也较为安全。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