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民

  •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e9突变是什么意思(视频)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e9突变是什么意思
    间质瘤是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驱动的一种恶性肿瘤,外显因子9突变指的是C-KIT基因的第9外显因子发生突变。85%的胃肠道间质瘤中都存在这两个基因突变,其中C-KIT基因外显因子突变占15%,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突变。C-KIT基因外显因子9突变的整体预后不如11好,早期可以选择手术。如果是晚期的患者,对于常规剂量的伊马替尼可能不太敏感,需要增加剂量。2022年8月份的《CSCO胃肠道间质瘤诊疗指南》中,增加了基因突变和药物疗效相关性的内容,其中提到了KIT或PDGFRα原发突变和继发突变,与靶向治疗药物疗效相关性这部分内容。在原发突变中,可能需要高剂量的伊马替尼对外显因子9突变的患者进行治疗。在二线治疗中,可以看到舒尼替尼是治疗外显因子9突变比较有效的药物,四线的药物瑞派替尼可能对基因的突变的类型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在四线药物中进行选择。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吃什么水果(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吃什么水果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吃的水果基本没有限制,但在服用靶向药物期间不要食用红心柚、杨桃或塞维利亚柑橘。有些患者和家属担心会发生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完全停止或者减少水果的食用,但适量吃一些清淡爽口的水果可以增强食欲,补充体内所需要的维生素,一味盲目忌口反而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该多吃高蛋白,以及富含铁、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虾、瘦肉、蔬菜等,少吃多餐,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但是有些水果与正在服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的改变,比如伊马替尼与一种特殊的柚子红心柚会有代谢的影响,因此患者在服药期间不要吃红心柚,这类水果还包括杨桃、塞维利亚柑橘等。如果服药期间与这些水果同吃,会减弱药效,因此这些水果不吃为好。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性怎么分(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性怎么分
    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危险度分级来划分,可以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4个等级,风险度越高复发风险越大,治疗效果越差。危险度分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的部位有关,还与肿瘤的破裂因素有关。极低危是指直径<2cm、核分裂象<5的肿瘤,如果没有高危因素,不需要手术处理,临床观察即可。低危是指肿瘤大小2-5cm,核分裂象<5,需要外科手术处理,术后无需要做辅助治疗。中危是指非胃来源,肿瘤大小是在≤2cm,核分裂象>5,或胃来源的肿瘤大小是2-5cm,核分裂象>5。高危的患者是肿瘤大小>10cm,任何大小的肿瘤,只要核分裂象>10就属于高危。如果是肿瘤有破裂,也属于高危,如果肿瘤是>5cm,核分裂象>5,也属于高危。对于高危的患者,术后容易复发,术后一定要给予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目前认为至少要3年。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不能手术吃格列卫效果怎么样(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不能手术吃格列卫效果怎么样
    格列卫即伊马替尼,是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从伊马替尼治疗当中获益。治疗开始之前,要进行病理活检明确基因的分型,根据基因的分型来确定伊马替尼的治疗剂量。对于难以R0切除的或不可完整切除,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手术风险比较大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前接受伊马替尼的治疗,通过服用伊马替尼可以使肿瘤缩小,达到手术的要求,然后再进行手术。对于PDGFRα外显子18号D842V突变的患者,不推荐接受伊马替尼的治疗,伊马替尼对这部分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基本上是0%,中位的无进展生存期是3个月,中位的总生存期是12个月。野生型的胃肠道间质瘤对伊马替尼的反应率也非常低,与突变型间质瘤相比,效果明显较差。SDH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以及KRAS、BRAF突变、NF-1基因突变的间质瘤,伊马替尼也无法从中获益。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部位有哪些(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部位有哪些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胃和小肠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胃间质瘤占到约60%,小肠间质瘤约占30%,结直肠、食管,以及胃肠道外的间质瘤相对少见,部位包括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胆囊、胰腺等。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相比在发现时大小比较小,而且核分裂象比较低,早期发现比较多,因此胃间质瘤通常有更好的总生存率。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复发都在腹腔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发现时大约50%的患者已经有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的部位,其次是腹腔,但很少侵犯区域淋巴结或者腹腔外的器官。胃间质瘤需要完善胃镜和超声内镜的检查,了解肿瘤在胃的具体部位,以及胃壁层次的关系,小肠及结直肠间质瘤主要以腹部CT或者磁共振来明确。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不手术可以治愈吗(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不手术可以治愈吗
    胃肠道间质瘤不手术通常不可以治愈。外科手术是早期胃肠道间质瘤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一种方法,不手术一般不可以治愈。对于肿瘤直径<2cm的胃肠道间质瘤,如果医生评估危险性比较低,可以考虑定期随访观察,暂不进行手术。但如果危险性比较高,合并高危因素比较多,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对于晚期的胃肠道间质瘤,无论是否手术都很难治愈,术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转移,并且复发转移的肿瘤多数生长比较迅速,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主要是以靶向药物治疗为主。虽然有些患者可以进行二次手术,或反复的手术但是难以提高生存率。对于这部分患者,总体上影响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是靶向药物的疗效,而不是手术。手术可以减瘤,在晚期的阶段手术是非根治性的,主要的目的是损毁、消除潜在继发性的有耐药突变的克隆,病灶切除以后可以延迟耐药发生的时间。但手术是把双刃剑,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和风险,需要外科医生,评估手术是否有必要去做,什么时候去做,以及怎么去做,需要MDT(多学科会诊)讨论来决定。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检测结果(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检测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检测通常检测C-KIT基因和PDGFRα这两个基因,因为其主要包含的是C-KIT基因第9号、11号、13号、17号外显子,或者PDGFRα基因的第12号、18号外显子。如果患者是继发耐药,基因的检测的内容还包括C-KIT基因的第14号或第18号外显子是否有突变,常见的基因突变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实现最佳的精准的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基因检测是针对患者的血液、体液或者细胞等样本中的DNA分子信息做检测,分析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检测方法。胃肠道间质瘤是基因突变驱动的一种恶性肿瘤,只有确定了致病的基因突变类型,才能精准地对症下药,选择针对特定的病因靶向治疗药物,有的放矢达到精准的治疗目标。除此之外,基因检测结果还有助于针对明确病因病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基因检测结果还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即治疗的效果。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
    目前我国批准的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靶向药物有5种,一线是伊马替尼、二线是舒尼替尼、三线是瑞戈非尼、四线是瑞派替尼,以及针对D842V突变的阿伐替尼。中晚期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不适合直接做手术,胃肠道间质瘤对于化疗和传统的放疗都不敏感,因此在2000年之前,晚期的胃肠道间质瘤无药可治。2002年在美国FDA批准两年以后,伊马替尼也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靶向药物彻底改变了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命运,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延长。目前推荐具有中高危风险的患者,在手术以后,也进行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情况,而伊马替尼可以作为晚期或者复发转移不可治疗的一线治疗标准。2007-2017年,二线、三线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也分别在国内获批上市,但是二线和三线药物的临床获益有限,中位生存时间大概半年。在此背景下,四线药物瑞派替尼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增加了重要的选择,也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根据国内外的指南,瑞派替尼是目前四线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阿伐替尼仅针对携带PDGFRα,D842V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有效,具体的用药的方案需要由医生MDT讨论以后来决定。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药停了还有效果吗(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药停了还有效果吗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停药以后是否还有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决定。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目的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常见如下:1、切除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后要接受手术,手术以后根据病理诊断的情况来决定术后的用药情况,具体的用药时间应该根据病情来决定。停药以后有些可能暂时没有复发风险,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转移或者耐药的几率也会逐渐增高;2、可手术切除的辅助治疗:对于中高危的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要进行辅助治疗,根据危险度的分级不同,需要治疗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1-5年的时间不等。同样如果停药以后也可以维持多年疾病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有复发的出现;3、复发或转移患者的系统治疗:复发或者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应该做系统全身治疗,应该是终身服药,不能够停药,停药后很快就要再次复发,可能会导致肿瘤迅速进展,建议终身服药,具体的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由医生进行综合判断来决定。
    2023-08-02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视频)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胃肠道间质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检测:胃肠道间质瘤是由KIT和PDGFRα这两个基因驱动导致的一类疾病,基因检测的具体突变位点可以指导用药,而且与药物的疗效相关,如大多数的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一线的伊马替尼敏感,选择伊马替尼进行新辅助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可以获益。但是在KIT或PDGFRα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此时伊马替尼可能不能够带来临床获益,需要进一步明确突变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频率随着治疗阶段的不同有所改变,在治疗初期,为了验证药物的疗效,检查的频率要高,一般2-3个月一次。在疾病稳定之后,可以半年左右复查一次,规律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耐药的发生,及时发现新的病灶,及时进行有效处理;3、不良反应的管理: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恶心、呕吐、皮疹、乏力、腹泻等,有些不良反应可逆,可以控制,但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不能够耐受,可能会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及时处理。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