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刚

  • 颅脑损伤多久能恢复(视频)

    颅脑损伤多久能恢复
    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后,多久能够恢复取决于颅脑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救治时机、术后康复等,根据损伤程度分型可见如下:1、轻型:患者可在术后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比如1-2周,可以基本恢复正常;2、中型:患者需要恢复的时间更长,大概需要2周,甚至2-3个月的时间,并且在恢复后会遗留某种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3、重型和特重型:患者死亡率比较高,比如特重型死亡率可达到1/3以上。即使重型患者能够保存生命,神经功能恢复也比较漫长,需要数月的康复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另外,患者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难以完全恢复。
    2023-08-02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什么原因(视频)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什么原因
    导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常见原因如下:1、长期血流冲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由于长时间血流冲击,容易在动脉壁局部形成囊带状突起,即大脑后动脉瘤;2、其他原因:如大脑后动脉局部管壁薄弱、内弹力层缺乏等先天性薄弱,加之血流迅速冲击,容易形成脑动脉瘤。如同自行车的车胎,如果车胎质量有残缺,长期用力打气容易在局部形成鼓包。颅内后的循环,即大脑后动脉的供血主要来自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而部分人群的后交通动脉直径较粗,由颈内动脉向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进行供血,通常此类人群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比大脑后动脉粗,所以称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2023-08-02
  • 78岁老人的脑血管瘤怎么处理(视频)

    78岁老人的脑血管瘤怎么处理
    78岁老人出现脑血管瘤后,应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后确定处理方法。处理措施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大致处理措施如下所示:1、脑血管瘤破裂风险较低: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脑血管瘤,可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无需急于处理;2、预期破裂风险较高的脑血管瘤:如形态不规则,大瘤上有小瘤或基底较宽,同时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患,诊断明确之后,通过神经介入行脑血管瘤栓塞处理,将脑血管瘤隔绝正常血液循环之外,避免脑血管瘤破裂、出血风险;3、脑血管瘤已经发生破裂、出血:患者尚可耐受手术,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开颅动脉瘤夹闭或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如果78岁老人脑血管瘤发生破裂、出血,病情危重,甚至心跳、呼吸等各方面生命体征不稳定,则建议优先急诊抢救,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判断能否耐受手术治疗。
    2023-08-02
  • 脑急性血管瘤形成的原因(视频)

    脑急性血管瘤形成的原因
    脑急性血管瘤并不是标准的提法,患者可能很大程度上想咨询,脑血管瘤急性出血的原因。一般脑血管瘤很少会在短时间内形成,通常是缓慢形成的过程,是在血管壁长期薄弱的基础上,有大流量的脑血流不断冲击,才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向外膨隆的凸起,从而造成脑血管瘤的形成。也有少数的患者由于脑动脉的内膜有一个小的破口,在许多血流冲击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夹层的动脉瘤。所以脑血管瘤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壁薄弱,以及大量的高流速脑血流的不断冲击有关。一旦脑血管瘤形成之后,可能会在血压骤然升高、患者用力等因素的情况下,由于血流骤然变化引起脑血管瘤破裂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非常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畏光、大汗,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的情况,即临床上常见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
    2023-08-02
  • 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与转移瘤鉴别的主要依据(视频)

    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与转移瘤鉴别的主要依据
    脑内多发的海绵状血管瘤与多发性转移瘤的鉴别,主要依据是神经影像学检查。最终的确诊依据是手术之后的病理学检查,是二者鉴别的金标准。在手术之前,主要靠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头颅磁共振检查,常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一般表现为脑内大小不一的T1向上成低信号,T2向上成高信号的病变。同时在海绵状血管瘤周围,有一圈薄薄的低信号区域,主要是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反复的多次小量出血,在血管瘤周围形成含铁血红素沉着带。而脑转移瘤一般是脑室之内大小不一多发的异常病灶,在增强扫描时脑转移瘤常有非常明显的强化。除此之外大多数脑转移瘤周围有大面积的分支脑水肿,这对于二者的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体海绵状血管瘤占位效应没有脑转移瘤严重,周围有含铁血红素沉着带,特别是在T2磁共振成像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转移瘤在病灶周围有大面积的脑水肿,这些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023-08-02
  •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率(视频)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率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如果体积比较大,或者由于血管瘤的出血引起相关症状,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由于海绵状血管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比较清晰,而且在出血之后与正常脑组织边界更加清晰,所以大部分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成功率比较高,甚至成功率可以达到80%,乃至90%以上,手术治疗效果非常不错。还有一部分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位置比较深,手术过程中需要切开一部分小脑组织,才能把很多血管瘤切除,所以术后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比如一段时间内出现平衡不好、步态蹒跚,或者走路摇摇晃晃的状态。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小脑性语言,也叫做小脑相关的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声音低沉、拉长音的状态。也可能会出现缄默症,表现为貌似情绪低落、对言语反应的环境表示出来不感兴趣,很难交流的状况。但是总体来说,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成功率很高,对于患者的治疗十分有利。
    2023-08-02
  • 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存活几率(视频)

    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存活几率
    脑动脉血管瘤破裂是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常比较危重。如果将全部的脑动脉血管瘤破裂患者纳入到统计范围之内,大概有1/3的患者难以挽回生命,另外1/3的患者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只有1/3左右的患者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由此可见,脑动脉血管瘤破裂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乃至生命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病,危害比较严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发生之后,很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甚至难以送到医疗机构,就发生急性猝死,而难以挽回生命。另外一部分患者虽然送到医疗机构,但是由于病情过于严重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也会由于病情的进展而危及生命。
    2023-08-02
  • 大脑内长血管瘤原因(视频)

    大脑内长血管瘤原因
    脑内出现血管瘤的原因较多,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具体原因如下:1、先天性因素:脑部血管壁本身的弹力层发育如果出现缺陷,就是脑血管壁不够结实,通常见于先天性因素,也可以见于先天性遗传综合征,造成内层的发育不良,从而容易导致脑动脉瘤的发生;2、后天性因素:主要是长期的血流冲击造成,脑血管瘤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部位,而脑血流比较容易直接冲击分叉的叉口位置。在长期脑血流冲击的情况下,脑血管壁容易发生薄弱和向外突出,从而形成脑部的血管瘤。并且这类脑部的血管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也比较高,但是大部分患者的血管瘤并不会发生破裂出血。仅有部分患者会由于相关原因,比如情绪激动、过度用力等,而发生脑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就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生之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属于神经科的重症,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2023-08-02
  • 脑癌怎么检查出来(视频)

    脑癌怎么检查出来
    脑癌是指脑部恶性肿瘤,检查出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很多脑癌患者会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伴有肢体无力、麻木,甚至偏瘫,或者会有肢体的癫痫发作,以及失语、偏盲等症状;2、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到神经外科由神经外科医生帮助评估。患者在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能够发现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3、CT初步筛查:据此进行头颅的CT检查,一般会发现颅内的占位性病变;4、增强磁共振检查:如果进一步进行头颅的增强磁共振检查,则有助于明确病变的具体位置,甚至明确病变大致的良恶性,以及具体的肿瘤病理类型。因为神经系统的肿瘤,在影像学上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因此脑癌的检查主要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患者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CT检查进行初步筛查、增强磁共振检查,明确脑癌的具体诊断,主要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检查,来诊断脑癌。
    2023-08-02
  • 胼胝体脂肪瘤怎么治疗(视频)

    胼胝体脂肪瘤怎么治疗
    胼胝体脂肪瘤指位于大脑中线部位,左右大脑半球之间联络的部位,称为胼胝体结构的脂肪瘤。这个部位的脂肪瘤一般属于先天性脂肪瘤,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胼胝体脂肪瘤处于稳定状态,即脂肪瘤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脂肪瘤没有引起相关症状,只是患者在进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在临床上对于这类脂肪瘤,并不需过多的干预和治疗,只需在后续的神经影像学复查过程中,定期随访即可。而如果脂肪瘤的体积比较大或在随访过程中,脂肪瘤逐渐增大,并且引起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此时可以考虑在神经外科进行完善评估,必要时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方式将肿瘤切除,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