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郴

  •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偏低是怎么回事(视频)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偏低,要区分是轻度降低,还是明显低于正常参考下限。实际上任何外界刺激都能引起淋巴细胞比值的升高或是降低,如细菌感染,常会引起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如同跷跷板的关系,即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自然会造成淋巴细胞的比值降低。 但是在特殊的血液病中,如白细胞的疾病,它所引起的淋巴细胞比值降低则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必要时需要通过骨髓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淋巴造血系统的疾病。
    2023-08-01
  • 献血针孔是永久性创伤吗(视频)

    献血针孔是永久性创伤吗
    献血的针孔不是永久性创伤,献血的针孔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相同,只不过献血的采血针要比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要粗一些。因此在献血后的2-3天内,伤口不要沾水,一般经过2-3天后伤口可以自然愈合,不会有永久性创伤。 用自己健康的血液去挽救其他人的生命,是很崇高的事情,所以献血者在献血时不用过于紧张。捐献血液都是通过正规的采取途径,所用耗材,包括针头、注射器、采血袋,符合国家质量规范。穿刺时可能会有疼痛,但是对于成年人可以克服。每次可捐献的血液容量为200-400ml,占人体循环容量的比例也很小,所以患者无需紧张。
    2023-08-01
  • 血小板低是不是骨髓不造血(视频)

    血小板低是不是骨髓不造血
    血小板低和骨髓不造血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即典型的骨髓造血衰竭,它所具有的临床表现,则为血小板第一个出现减少,且超前于白细胞和红细胞。由于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很多,所以血小板的减少不能与骨髓不造血划等号。 常引起血小板计数低是免疫因素,由于造血速度不变,而血小板破坏速度增加,所以血小板的计数会出现降低。通常经骨髓穿刺以判断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反映体内造血的真实情况。如果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则考虑造血功能的衰退;如果骨髓增生不低、巨核细胞高度的增殖,则是免疫系统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2023-08-01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维持多久(视频)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维持多久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英文缩写为TPO,这个药物可以治疗很多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7-14天,多数病人可以看到血小板逐步上升,一般治疗周期在两周。停止治疗后,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以维持2-4周左右,之后又会因各种原因出现血小板逐步下降,这时需进行第二周期治疗。 经过几个周期治疗后,血小板往往可以升高并稳定到较好水平。必要时还可以选择长期口服TPO受体,使血小板稳定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2023-08-01
  • D-二聚体偏高原因(视频)

    D-二聚体偏高原因
    D-二聚体偏高有很多原因,一种是病理性的偏高,反映体内有血栓形成,如下肢静脉血栓、上肢静脉血栓、动脉栓塞、脑梗、急性期心梗,均可出现D-二聚体指标升高。 另一种是生理性偏高,如老年人D-二聚体多轻度高于正常值。此外,像孕妇剧烈运动以后,也可以使D-二聚体指标轻度升高。D-二聚体升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D-二聚体指标正常,在临床上的意义更大。因为D-二聚体升高还有假阳性的情况,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临床上D-二聚体常为疾病排除指标,D-二聚体阴性临床上就可以排除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情况。
    2023-08-01
  • 什么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视频)

    什么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类克隆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早期可出现全血细胞升高,到晚期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因为纤维组织不能造血,为了维持造血出现髓外造血,如脾脏、肝脏造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2023-08-02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音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
    讲解医师: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症状,很多病人是在做健康体检的时候,通过抽血常规的化验,偶尔发现的。对于一些严重升高的血小板,一部分病人会有些血栓栓塞的症状,比如像脑梗、心梗;有时候血小板过度的增高也可以引起一些血管的痉挛,引起一些短暂的,比如像视力的这些障碍,一些短暂的记忆力障碍等等,也可以是造成这种情况;血小板过高的时候,特别血小板大于1000×10^9/L以后,增多的血小板往往还合并功能上的障碍,虽然是说升高,但是血小板升高大于1000×10^9/L的病人往往还伴有一些出血的症状。所以是有两方面,第一是血栓的问题,血小板增多引起血栓;再一个血小板过高功能障碍,就会引起出血的症状。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音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疗?
    讲解医师: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治疗,不是一个病人诊断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马上需要开始治疗,要看他的年龄,看他的伴随疾病情况来确定。如果病人既往身体是健康的,特别是没有心脑血管这种缺血性的疾病,比如脑梗、心梗的情况,我们说血小板一般在1000×10^9/L以下,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我刚说是国外的标准,根据中国人的标准,一般也把治疗限度卡在800×10^9/L,这个是限度,但是如果合并了脑梗、心梗,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去进行干预,把他血小板降下来,防止他出现新发的脑梗、心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治疗上常用的药物第一就是传统的羟基脲的治疗,这个治疗非常简便,每天口服一个羟基脲药物就行,它的作用非常迅速,可以迅速把血小板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水平,但是它不延长疾病整个病程的改变。再一个是干扰素的治疗,干扰素的治疗就是需要进行是皮下注射,皮下注射相比较吃药,相对不是特别方便,但是干扰素的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所以一般来讲,在国内外的指南上面,一般对于65岁以上,特别70岁以上的病人,如果需要治疗的话,一般选择是羟基脲的治疗就足够了。而对于65岁以下的这部分病人,就是比较年轻的病人,他的预期的寿命还比较长,这时候就要选择干扰素的治疗。在紧急状况下,比如病人有紧急的脑梗、心梗,为了迅速降低,即刻降低血小板,还可以通过血小板单采,也就通过体外循环装置,把他身体中的血小板是采集出来,迅速达到降低体内血小板治疗的目的。现在既然已经发现JAK2通路是血小板增多症的一个特异性的基因改变通路,所以现在国际上也开发了针对于JAK2通路的药物,也就是针对于JAK2基因的药物,在一些难治的复发的血小板增多症的病人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为羟基脲和干扰素这两个药物,绝大部分病人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只是在个别,它的适用范围非常窄,只是适用于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的病人,适用范围比较窄,也没有进入国内的临床。
  • 轻度地中海贫血能献血吗(视频)

    轻度地中海贫血能献血吗
    地中海贫血是先天性疾病,此疾病不影响献血,输血给患者不会导致受血者患地中海贫血,但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对一个已确诊有轻度贫血患者,为保证献血者安全,这种情况不让参加献血。 有贫血患者无论是营养不良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或其它疾病引起贫血,献血后肝脾储备的血会释放到循环,轻微献血不会引起患者贫血加重,但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与正常人相比,耐受性较差,献血后可引起心慌、乏力,这些主观症状重些。因此,从医学伦理学保护献血者的角度,贫血患者无论是否为地中海贫血,均不建议捐献血液。
    2023-08-01
  •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确诊(视频)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确诊
    多发性骨髓瘤如何确诊是很大的问题,病人要有相应症状、相应病史。骨髓瘤引起的症状往往是贫血相关症状、骨骼疼痛症状、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往往是病人最先主诉的症状。症状本身特异性并不强,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贫血病人很多见。骨骼疼痛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骨髓瘤本身是中老年疾病,中老年人出现腰背部疼痛也非常常见。但是骨髓瘤引起的症状往往是进行性加重的,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单一症状,晚期可能一组症状就会在不同时间逐步出现,特别是病人出现代表性贫血,加上肾功能损害骨骼出现疼痛时,就要高度考虑有没有以骨髓瘤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这时就需要做骨髓瘤专项检查。骨髓瘤专项检查包括血和尿的M蛋白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通过M蛋白相关检查,90%的病人实际上都能够发现问题。对于M蛋白阴性这部分病人高度考虑是否存在多发性骨髓瘤,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通过骨穿,看看有没有克隆性浆细胞大量增殖来确诊疾病。现在还有CT、核磁、PET-CT等影像学的检查,通过对骨骼详细的评估,看有没有单纯溶骨性损害,在诊断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骨髓瘤疾病只要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通过骨髓检查以及全身骨骼评价,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不能满足于骨髓瘤疾病诊断,要在发病的时候获取更详细的资料,特别是细胞遗传学基因的资料,为判断预后提供帮助,比如骨髓染色体的检查,在判断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需要获得基线资料之一。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