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用激素多长时间(视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用激素多长时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时,应用激素可以改善患者氧合,提高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并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但是至于使用激素时间和剂量,在不同学术团体里存在着不同的方案。 我国2017年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推荐激素使用泼尼松,每日的剂量为30-40mg,疗程为9-14天。而在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中提到,泼尼松使用剂量是30-40mg,但使用不应该超过5-7天。 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使用激素并没有统一的时间。
    2023-08-02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物有哪些(视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物有哪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还有免疫调节剂和祛痰剂等对症支持药物,而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最常使用的药物是支气管扩张剂。 常见支气管扩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以及茶碱类药物,β2受体激动剂常见药物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常见的抗胆碱能药物包括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茶碱类药物包括氨茶碱、多索茶碱以及二羟丙茶碱等。
    2023-08-02
  • 卵巢囊肿如何防止复发(视频)

    卵巢囊肿如何防止复发
    卵巢囊肿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一般多采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术后有时会出现复发。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该病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50%;而其它类型的卵巢囊肿,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等,复发几率就比较小。 为了防止复发,对于有生育愿望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女性,术后建议尽快怀孕。在怀孕以后1年时间没有月经,病情也会得到缓解;而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术后可以通过应用药物控制复发,比如可以长期口服短效避孕药。 对于患有卵巢囊肿,且存在生育要求的女性,如果不能够自然怀孕,对于这种患者,可以用GnRHa抑制卵巢功能,之后再予以促排卵,并建议患者通过辅助的生殖技术怀孕;如果没有生育要求,可以用药物控制,或者可以用GnRHa3-6个月,再给予避孕药或者地诺孕素等药物进行长期治疗。而对于其它类型的良性肿瘤,术后可以选择观察。
    2023-08-02
  • 卵巢囊肿多大要做手术(视频)

    卵巢囊肿多大要做手术
    卵巢囊肿多数是属于生理性,在2-3个月经周期后会自行消失或者逐渐减少。这类患者可以密切随访,2-3个月检查1次,以后再根据情况调整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情况下无需特别处理。 但是生理性的囊肿如果持续存在并且增大,比如增大到5cm以上,则应考虑该卵巢囊肿是肿瘤的可能,即考虑是病理性的囊肿;或者患者出现了疼痛的症状,出现卵巢肿瘤蒂扭转;又或者是年轻的女性在准备来月经的时候,出现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破裂,上述情况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极少数患者的卵巢囊肿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同样需要手术治疗。
    2023-08-02
  • 抽动症的表现(视频)

    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表现分类有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短暂性抽动障碍:通常这类患者的症状持续在一年之内,最多不过一年,主要表现是眨眼,无法控制,或者抽鼻、耸肩等,身体的某个部位不由自主的进行抽动。而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并且发作会和情绪有关,越是紧张,越是焦虑,比如人多时、考试时抽动越明显; 2、慢性抽动症:往往这种抽动会持续更长时间,通常会持续一年甚至几年。抽动的形式和慢性抽动形式类似,局限于某个部位,如眼睛、鼻子或者面部或者胳膊、腿等某个部位抽动,个别会有几个部位的抽动; 3、抽动秽语综合征:此类患者在整个抽动表现稍重,除抽动之外,还伴随着发声,包括单调的声音,有的是粗话,骂人、说脏话,所以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这类患者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综合的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 对于上述抽动症,只要给予积极治疗,包括心理上的关怀、心理支持,使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有更多的自信心,通常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越来越轻。干预的目的是让抽动对个体影响尽可能小,以至于对学业、生活不会造成较多影响。
    2023-08-02
  • 强迫症的治疗(视频)

    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个人心智成长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药物治疗:对于多数强迫症患者,尤其偏重强迫症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学业,应使用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缓解强迫症状,降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出现的频率,缓解内心焦虑体验; 2、心理治疗:对于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的帮助而言,首先帮助患者认识强迫症状,有时强迫思维无法控制,有些想法过分、多余,但是患者在没有认识的时候可能会沉浸在这种强迫思维当中。心理疏导还可以帮助患者分析强迫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通常存在压抑的冲突、内心纠结、种种不愉快,或者人际关系上的控制、被控制的体验,而在现实当中的困难,通过心理的疏导可以帮助患者去理清心理的纠结,能够有效缓解强迫症状的出现的频率; 3、个人的心智成长:因为强迫症患者单纯依靠药物和心理咨询被动治疗时存在困难,在治疗当中缺乏主动性,治疗效果差。患者需要对心理现象保持好奇,和咨询师或者治疗师一起分析症状背后的原因,认识自我性格特点。对于过分的追求完美,过分的没有安全感等,通过心智成长松动僵化认知模式,从而有助于强迫症康复。
    2023-08-03
  •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视频)

    小孩受惊吓的症状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惊吓,有时是小惊吓、大惊吓。年龄阶段不同,创伤内容也不同。无论何种的创伤,其实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反应,有的是急性惊吓反应,有的是延迟发生,但是无论是何种的反应,通常能让家长关注到这些孩子的种种异常情绪和行为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持续的恐惧体验,其会不断重复创伤性的受到惊吓事件的体验,包括打骂,被动物伤害或者交通事故伤害、摔倒,均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其会不断的回忆受伤害的画面,尽管并非有意如此。这种创伤的回忆是无意识的,有时其会做噩梦,在梦里不断体验这种创伤感觉,甚至受到惊吓;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紧张、恐惧,担心再次受到伤害,失眠、离不开家长,离开之后就会哭闹,没有安全感。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一种本能的惊吓反应,进而这些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会回避创伤性场景,不愿意提及,甚至不愿意回到受到伤害的地方。比如有的被霸凌的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学校,不愿意看到同学、老师,提到同学、老师时就会有惊吓反应。所以这些孩子在这种创伤事件之后,往往会有其它继发的情绪体验,如抑郁、愤怒,甚至有冲动行为。如果孩子的惊吓反应持久而不能较好的缓解,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进行医学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早期干预效果更为理想。否则所有的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一定会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使其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对于受到惊吓的孩子,需要及时、尽早干预,尽可能减少对其后续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2023-08-03
  •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视频)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效果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后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部分症状比较轻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治疗,因为患者不承认患病,也不会意识到是精神、心理、性格等问题,该部分患者只能自我疗愈; 2、对于症状比较偏重的患者,比如有自残或者其它冲动行为,给患者自己或者别人带来更多的麻烦,该部分患者通常能够得到治疗。无论是轻症或者重症患者,如果能够进行治疗,预后通常较为理想。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尤其是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完成心理成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智力正常,而且精神状态活跃,有非常好的想法和创造力,如果调理得当,患者都能够有很好的预后。随时间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越来越趋于稳定、成熟。患者关于自己的好与不好的两极化、人际关系忽好忽坏的变化以及冲动行为等,都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好。 如果进行干预治疗,比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则进程更快。因此,建议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患者,只要确诊存在边缘人格的特点和问题,均需要积极的进行干预治疗,预后均较为理想。
    2023-08-03
  • 自闭症孩子的特征有哪些?(音频)

    自闭症孩子的特征有哪些?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自闭症孩子的典型特征有三个,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首先,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的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一块玩的时候,往往独自一个人玩自己的,到了幼儿园的时候越发的明显,他们不参加集体的活动,不听老师的指令,显得尤其的特别。第二个,是语言的交流障碍,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这些孩子说话比较晚,在两三岁的时候,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言语简单,甚至不说话,有的孩子表现为曾经会说一句话、两句话,但是慢慢的变得倒退,不会说了,他们缺乏目光的交流,不能够有效地给我们互动,缺乏表情,一些非语言交流也会出现明显的障碍。我们和他互动的时候,这些孩子没有点头,不会摇头,不会用手去指某个东西,好像对我们爱答不理,这是交流方面的障碍。第三个,就是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这些孩子可以长时间地沉溺于一个物品,比如他会沉溺于自己的一个破被子,不让家长去洗;出差旅游或者到亲戚家去住的时候都要带着这个被子,不带他就会哭闹。而对于普通孩子所喜欢的游戏、动画片、玩具却失去兴趣,他们有一些非常刻板的动作行为,比如重复的走一条路线,反复的开门关门。当然他们的感觉也会出现异常,要么很迟钝,有的孩子身上起个包或者摔伤了、摔破了,都没有疼痛的感觉,不会哭泣,或者对一些声音、光线过于敏感,他们会有惊恐的反应,在其他的孩子都能够正常走路的这个过程当中,而他们显得比较笨拙,四肢的协调性非常差,我们称为共济失调。所有这些孩子的表现明显的落后于其他的孩子,或者已经发展出来的语言、社交能力出现恶化,都提示我们孩子存在自闭症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寻求医生的帮助,尽早的确定诊断,尽早的进行综合干预。
  • 自闭症是如何造成的?(音频)

    自闭症是如何造成的?
    讲解医师: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关于自闭症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自闭症的形成过程。第一、遗传的因素。有关于自闭症孩子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自闭症孩子的遗传度在37%-90%,大约有15%的患者与已知的基因突变有关系。第二个、可能的因素是环境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妈妈,比如说属于高龄产妇,孩子在胎儿期接触过丙戊酸钠等一些理化因素的影响。第三个、可能的因素就是与孩子大脑的发育有关。部分孩子脑电图可以显示异常,有一些大脑结构的非特制性的一些改变,还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孩子的脑内一些神经递质存在的代谢和浓度的异常,涉及到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的遗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闭症孩子的冲动行为或者情绪障碍。影响自闭症孩子的可能因素,就是心理因素。有大量的自闭症孩子的案例可以提示,在孩子出生以后的前几年,非常不良的养育方式,有的是父母过于忙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让他独自的玩耍,没有有效的语言交流。还有的是父母情绪过于暴躁,对孩子又打又骂,缺乏亲密的接触,也有的是一些单亲的家庭,缺少对孩子的心理上的呵护与陪伴。总之,这部分孩子在早期的语言社交发展的关键期,缺少高质量的养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也是很明显的。综合这些因素目前并不能确定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这是一个多因素的模式,更好的解释孩子的自闭症可能。首先是大脑的遗传易感性加上理化因素对大脑的伤害,同时早期的教育、养育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个体出现了自闭症的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