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卿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区别(视频)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区别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根据最新颁布的2016年修订世界卫生组织,及WHO髓系肿瘤及急性白血病分型,两者都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几乎总伴有异常22号染色体,即俗称费城染色体,简写Ph。费城染色体是由9号跟22号染色体异位突变所产生的一种基因产物,叫BCR-ABL融和基因,这是一种组合型激活酪氨酸激酶,失去调控的酪氨酸激酶参与了慢粒的发生。 在1920年,文献首次报道了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在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瘤组织分型中,将其归为一种罕见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在以前,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多为排除性诊断,确诊病例数比较少。201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个证明,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存在CSF3R突变,随后研究也证实了CSF3R突变可能是慢性中性粒细胞的一个特异性突变。
    2023-08-01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何治(视频)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何治
    对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目标是避免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关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静脉放血:每隔2-3天可以放血200-400ml,直到血细胞比容<0.45; 2、血栓形成预防:若无禁忌症存在,可以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mg每天,长期进行预防治疗; 3、降细胞治疗:对于年龄>60岁患者,可考虑应用羟基脲,维持白细胞在(3.5-5)×10^9/L之间。而对于年龄<60岁或妊娠期患者,可以应用干扰素进行每周3次皮下注射; 4、JAK2抑制剂:在2014年12月份,美国FDA批准芦可替尼用于对羟基脲无应答或不耐受病人。真红患者一般可生存10-15年或以上。出血、血栓形成和栓塞是该疾病主要死因,个别患者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2023-08-01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视频)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老年发病率较多,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一般在若干年后才出现症状,偶尔因为查体时发现血液黏滞度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和组织缺氧,而出现一些临床症状: 1、神经系统表现:表现为头痛、眩晕、多汗、疲乏、健忘、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及刺痛等症状,多因血液黏稠度增高所致; 2、多血质表现:皮肤和黏膜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和四肢末端为甚,眼结膜显著充血; 3、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伴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于脑周围血管、冠状动脉、门静脉、肠系膜等。出血仅见于少数病人,与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4、消化系统: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组胺释放,刺激胃腺壁细胞,可致消化性溃疡及相关症状; 5、肝脾大:病人常有肝大和脾大,而脾脏增大又多为中重度肿大,表面平坦而引起腹胀、食欲缺乏、便秘,若发生脾梗死,则引起脾区疼痛; 6、其它:骨髓细胞过度增生也可以导致高尿酸血症,少数病人出现继发性痛风,肾结石及肾功能损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状,因为血容量增加,约半数患者可合并高血压。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