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波

  • 骨结核复发的原因(视频)

    骨结核复发的原因
    骨结核治好之后,复发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自身免疫力。因为骨结核现在已经非常少见,大多数发生骨结核还是和卫生条件比较差,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比较弱相关。结核称为特异性感染,是低毒力比较低的细菌,感染往往是在病人免疫力比较差的时候发生。 结核需局部处理加上全身的四联药物化疗,复发往往和耐药结核菌有关,即细菌已经对药物不敏感。另外,还与局部病灶可能处理不彻底有关系,局部脓没有排净,局部清创不够彻底,也容易出现结核复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重新对现在的结核菌再选新的药物。因为抗结核的药物选择也比较有限,临床中对于病人在手术之后,一定要坚持足药、足疗程用药,坚持治疗周期一年半的时间,避免耐药菌的出现,导致结核复发。
    2023-08-03
  • 骨结核疼痛是什么情况(视频)

    骨结核疼痛是什么情况
    骨结核的疼痛有很多的原因,因为结核菌可能会破坏骨质,结核菌有可能会引起关节滑膜炎症,引起局部脓液聚积。骨强度下降可能让病人在活动的时候引起微骨折,可能会引起疼痛。此外,关节结核的炎性因子渗出,会刺激滑膜引起关节疼痛。结核的脓液在骨内聚积,使骨内压力增高,病人也会有疼痛症状,这些都是骨结核引起疼痛的比较常见的原因。 如果为脊柱骨结核的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结核破坏骨之后,脊柱不牢固,无法支撑人体的重量。人在起床活动时,会引起活动性疼痛,卧床之后,疼痛又会逐渐缓解或消失。脊柱稳定性不足,也是骨结核引起局部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脊柱结核会引起神经压迫,引起放射性疼痛,导致病变部位神经所支配的肢体疼痛,属于局部脓液引起,也需要通过手术放脓,缓解症状。
    2023-08-03
  • 骨肿瘤核素治疗效果如何(视频)

    骨肿瘤核素治疗效果如何
    骨肿瘤的核素治疗分为两个方面,即外放疗和内放疗,治疗效果存在差别,具体如下: 1、内放疗:大多数主要针对骨转移瘤,骨转移瘤可以采取骨核素内放疗,通过把带有核素的清骨药物注入人体体内,这些药物会汇聚到成骨、破骨等特别活跃的部位,这些部位往往是肿瘤存在的部位。通过局部核素的放射来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特别是对于这些多发的骨破坏,可以获得很好的肿瘤局部控制,减轻局部骨破坏引起的疼痛的效果; 2、外放疗:即局部照光,对于照光,有很多原发肿瘤、继发转移肿瘤,都可以采用照光的方式。原发肿瘤比较常见,比如尤文氏肉瘤,放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化疗、放疗、手术三者结合的效果情况下面,尤文氏肉瘤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控制。对于转移癌,也可以进行外放疗的方式,对于脊柱部位、骨盆部位,手术创伤很大,手术病人付出的代价很大,但获益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放疗。有时结合手术,如通过手术减轻神经压迫,在局部进行照光,控制肿瘤的局部进展,给患者提供比较好的生活质量。
    2023-08-03
  • 怎样防止腱鞘囊肿复发(视频)

    怎样防止腱鞘囊肿复发
    腱鞘囊肿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因为腱鞘囊肿的形成与肌腱长期、反复摩擦,引起局部炎症,引起滑液渗出有关。这些生活习惯的存在是腱鞘囊肿产生的原因,也是复发的常见原因。要减少腱鞘囊肿复发,一定程度上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站立、长期行走,长期穿高跟鞋或比较紧的皮鞋,都是局部产生腱鞘炎比较常见的原因。手术操作需特别注意在腱鞘囊肿切除的时候,对于基底部进行一定缝扎或者结扎,这样可以避免关节里的液体渗出,进一步引起局部腱鞘囊肿复发。 因为腱鞘囊肿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鉴别不同的原因,有些是关节液体,有些是腱鞘周围的滑液引起液体。有一些病人的腱鞘囊肿是因为进行保守治疗,导致囊壁比较厚,周围粘连比较严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也要谨慎选择,能够通过切除获得控制,尽量要进行切除治疗。
    2023-08-03
  • 足部腱鞘囊肿手术是小手术吗(视频)

    足部腱鞘囊肿手术是小手术吗
    足部腱鞘囊肿的切除通常都是小手术,在医院按照日间手术的流程处理。因为足部腱鞘囊肿,脚上肌腱都比较浅表,腱鞘也比较浅在。手术治疗足腱鞘囊肿主要是通过手术把囊肿、囊壁进行完整切除,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可以减少以后的复发概率,从而达到根治目的。虽然在皮肤上会做小切口,但切口也比较小,这样的手术通过局部麻醉操作就可以完成,手术当日就可以回家。 术后对脚上的伤口进行一定包扎之后,也不影响日常的行走,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洁净,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恢复。腱鞘囊肿术后需避免之前的不良习惯,比如穿紧的鞋子、长期站立、长期走路,从而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腱鞘囊肿的手术,还要注意需要和脚上的良性肿瘤鉴别,因为腱鞘巨细胞瘤也可以出现包块。如果是此类肿瘤,肿瘤的根源有可能会比较深,需要通过一定的检查,鉴别明确之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023-08-03
  • 腱鞘囊肿怎么治最好(视频)

    腱鞘囊肿怎么治最好
    腱鞘囊肿的原因是由于肌腱的反复的摩擦引起的局部炎症。一般有两种临床表现,发现肿块就诊进行B超发现腱鞘囊肿,或局部疼痛引起病人的注意,再去医院里检查发现是腱鞘囊肿。 长期炎症,反复疼痛,形成慢性疼痛往往是病人比较难以承受的一种情况。手、脚每天都要使用,有些是由于工作原因需要不停地使用肌腱,局部疼痛情况很难因为短时间的药物治疗,或者休息获得缓解。 另外局部的包块可能随着时间的进展,也会慢慢增大,引起囊液越来越多,最终可能会在外观上呈现,在最终功能上会对病人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疼痛,改变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可能是长期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必要时会局部的辅助药物,或者用封闭针治疗,将药物注射到局部,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有很多病人都比较害怕打封闭针,打封闭针一般是依病情情况,择期进行,效果持续时间长,不会出现越治疗越没有效果的情况。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变生活方式还是配合治疗非常重要的一步。肿块进行性不断增大,影响到病人生活,可适当选择手术切除,同时通过在切除的过程中,缝合产生囊肿的缺损部位,可以避免再次复发的风险。
    2023-08-03
  • 腱鞘囊肿必须手术吗(视频)

    腱鞘囊肿必须手术吗
    腱鞘囊肿不是必须要手术。腱鞘囊肿的发生都是由于肌腱反复摩擦,局部炎症引起滑液关节渗出,引起局部形成包块。有些病人包块很小,可触及米粒样或红豆样大小的包块,于偶然间发现。如果包块很小,局部症状还不明显,可以先观察,同时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用手机,容易引起摩擦,或长期走路,改善不良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囊肿进一步进展,若无痛则不需要进一步处理。 如果肿块很大,外观已经比较明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局部手指或局部脚趾活动,可以进行手术处理。对于又大又痛的腱鞘囊肿,可能需要综合判断,有可能不是一个腱鞘囊肿,需要明确诊断。而且对于局部的肿块,建议积极先进行处理,解决引起炎症的根源,局部使用药物改善,通过采取综合手段改善病人症状。
    2023-08-03
  • 做了腱鞘囊肿切除手术后如何护理(视频)

    做了腱鞘囊肿切除手术后如何护理
    腱鞘囊肿手术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手术,因为病变往往位置比较浅表,一般是局麻操作,切除局部囊壁,修补局部破孔。术后对于患者没有太多的限制,早期可能不建议病人过早下地,避免伤口出现出血或者开裂,可以用健侧的肢体用扶拐下地活动、上厕所。等到术后晚期,比如5-7天以后,可以适当下地活动,穿拖鞋,活动时伤口可能会有轻微疼痛,但伤口已经不会有较多渗出。 此外,伤口要避免碰水,避免污染伤口,避免让伤口受到挤压。对脚不需要特别进行抬高处理,手术后局部可能会有局部肿胀,这是非常正常的过程,抬高虽然有利于水肿消退,但是当脚放下来之后又很容易肿,所以不需要特别在意。患者也可以穿弹力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肿,有助于正常活动。
    2023-08-03
  • 很小的腱鞘囊肿可以不治疗吗(视频)

    很小的腱鞘囊肿可以不治疗吗
    腱鞘囊肿有大有小,小的囊肿可能是局部有一个非常小的包块,触感类似米粒一样,质地较硬,里面是周围渗出的液体,形成水样的球状囊腔。部分腱鞘之前反复摩擦引起局部滑液增多,但患者没有任何的疼痛,也不影响正常活动,对于这样的情况,通常不需要治疗。有些时候肿块可能比较大,但是没有临床症状,不痛不痒,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也可以观察,不进一步处理。 如果局部的肿块并不是很大,但是疼痛症状比较明显,需要进行病灶处理,但不需要通过手术方式。因为最大的症状还是因为局部的炎症引起,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先通过药物,局部外用药物,局部物理治疗措施减轻炎症,改善症状。单纯较小的囊肿并不需要外科去切除,因为单纯切除囊肿对于局部炎症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手术意义并不是很大。对于炎症的处理是治疗的主要措施,选择封闭治疗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即通过注射药物控制局部炎症。
    2023-08-03
  • 做完腱鞘囊肿什么时候能走(视频)

    做完腱鞘囊肿什么时候能走
    做完腱鞘囊肿的手术之后,伤口通常在12-14天才能够拆线。但是腱鞘囊肿的生长部位处于脚背侧,对于负重没有太大影响,最大的影响可能是脚下地的时候,局部切口有一定张力,担心伤口裂开或活动之后伤口容易出血。对于做过这类手术的患者,建议在手术后早期3-5天之内,尽量避免脚踩地负重。如果要下床活动,用健康脚拄拐杖就可以正常活动。 一般在1周左右,伤口基本上已经初步愈合,伤口已经确保干净,包扎也比较轻薄,此时可以穿拖鞋适当踩地活动。最主要的是保持伤口干净,不要出汗、污染,定期到医院换药,检测伤口是否愈合正常。因为腱鞘囊肿做过手术之后,手术区域虽然做了局麻,手术切口也很小,但人体在手术创伤之后,容易引起局部肿胀,也不一定要把脚抬高。脚抬高有利于局部的消肿,但手术后轻度肿胀也属于正常情况,不需要因噎废食,可以适当下地走路。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