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辉

  • 胃酸过多会癌变吗(视频)

    胃酸过多会癌变吗
    胃酸过多是否会癌变,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要看胃部黏膜是否有相关的情况。比如炎症是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的胃炎。萎缩性胃炎可能与癌症有一定的相关,所以不能单纯地通过胃酸过多,而与癌症相互关联,还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胃酸过多,实际上可以见于多方面的疾病,比如消化系统炎症,如胃炎或者胃溃疡,或者是胃食道的反流性疾病,可能都会引起胃酸增多。对于常见的情况,比如浅表性胃炎,或者是良性胃溃疡,或者是胃食道反流性疾病,并不会导致癌变的发生。多数可以给予相应的质子泵抑制剂,缓解此症状,仪抑制胃酸。还有一些病人,可能伴有萎缩性胃炎,实际上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要高度地重视,给予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除此以外,针对胃部其它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胃镜以及影像学的观察,判断是否存在癌症。通过影像学的判断,可能更为客观。
    2023-08-03
  • 胃难受一个月会是癌吗(视频)

    胃难受一个月会是癌吗
    如果病人出现胃部难受,可以表现为反酸、嗳气、饱胀感或隐痛,并不一定是癌症的表现,但也不能排除是癌症。还是要借助胃镜、病理及相应的影像学CT检查,进一步判断和明确。对于胃部不适或者难受,在临床上要考虑胃部炎症,有些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可能存在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都比较常见。除此以外还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一旦发现问题,要给予及早针对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及针对胃部急慢性炎症治疗,改善病人症状。可能还有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胃部消化性溃疡,可能也会表现为胃部不适或隐痛。有时通过胃镜检查能看到溃疡创面,可以根据形态,结合病理检查更加明确。对于胃部癌症即胃癌,也可能出现上述不适反应。可能要通过胃镜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明确是胃部癌症,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
    2023-08-03
  • 原位癌和浸润癌的区别是什么(视频)

    原位癌和浸润癌的区别是什么
    原位癌和浸润癌都是癌症,都是恶性疾病,但是相比原位癌是病变更为早期、更为局限,指的是上皮的恶性细胞克隆性增生,仅局限于黏膜层内,并没有突破到肌底层,这种相对早期的疾病,称为原位癌。通常原位癌可以在正常体检时发现,可以通过根治性的手术达到治愈的目的,后续通常不会影响病人的生存期,所以有时发现原位癌的病人,通常认为是非常万幸的,没有发生到浸润癌的情况。因为一旦肿瘤病灶侵犯到基底膜之后,可能会形成浸润癌,可能癌细胞的成团、生长相对更重,周围可能随着血液循环以及淋巴系统的丰富,可能病变会发生远处器官脏器或者是淋巴结的转移,而形成晚期疾病的可能性。所以浸润癌多数可能有远处转移的风险,但是也有些浸润癌是早期疾病,也可以通过根治性的手术达到治愈的目的。晚期的浸润癌主要采用全身性、系统性的抗肿瘤治疗,使疾病的生存期进一步延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所以上述就提示了原位癌和浸润癌,主要是针对肿瘤分期以及预后的差异,存在明显不同。
    2023-08-03
  • 癌胚抗原升高是不是表示癌细胞在扩散(视频)

    癌胚抗原升高是不是表示癌细胞在扩散
    并不能单纯通过癌胚抗原升高,就判断是癌细胞在扩散。健康成年人在体检的时候,如果发现癌胚抗原升高,从肿瘤层面上,可以考虑肿瘤存在的可能性,但并非绝对,并不能作为诊断肿瘤的标准。对于癌胚抗原升高,建议评估全身影像学,通过影像学来判断是否有癌症、肿瘤,一旦发现要及早给予根治性治疗。部分病人体内可能存在肿瘤,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同时动态监测癌胚抗原,如果发现指标升高,也不能说明是癌细胞在扩散,需要结合影像学,评估病变大小、最大径或累及范围,进一步进行对比,观察病灶是否扩散或进展。
    2023-08-03
  • 检查癌症最先进的方法(视频)

    检查癌症最先进的方法
    目前检查癌症最先进的办法,还是以影像学的检查方法为主,比如全身的检查,PET-CT或者是PET核磁检查,能更有效地通过特殊造影剂,以及CT或者核磁的影像结合,完成肿瘤的早期诊断,或者是早期评估。PET-CT或者是PET核磁检查,对于癌症,实际上其检查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相对比较高,但也并不绝对。主要的检查方式,是因为体内的肿瘤,细胞通常相对较活跃,对这种特殊的造影剂,可能呈现高度摄取,或者是摄取相较增加的状态。在这种影像学的评估下,能够看到高代谢的结节,或者高代谢的病灶,从而提示是恶性,还是良性。对于摄取越活跃的病人,可能高度考虑恶性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相对摄取程度轻微,可能要着重考虑到炎性或者结核等方面,但也并不绝对。虽然PET-CT的诊断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都相对高,但是作为肿瘤的诊断,还是要借助病理的金标准,做最后的准确判断。
    2023-08-03
  • 癌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视频)

    癌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癌细胞偏高,通常指抽血化验进行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指标偏高。通常在临床上判读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并不能绝对预示体内是否存在有癌以及癌细胞指数偏高。如果对症查到的血肿瘤标志物偏高,对肿瘤会起到相应的预示或提示作用,但并不能作为诊断和非常明确的判断意义。如甲胎蛋白异常升高,可能多数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除此以外,如与消化系统肿瘤有关的指标CEA、CA199、CA724、CA50、CA242,它们多数考虑与胃癌、肠癌、胰腺癌、胆道癌的发生有关。另外CA153可能考虑与女性的乳腺癌的发生有关,CA125考虑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这些肿瘤标志物虽然提示可能与肿瘤有关,但不能作为诊断的指标,还要借助影像学的判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早给予病理上的诊断,及早给予干预和治疗,这才是临床上综合考量的具体情况。所以单纯通过癌细胞偏高,或者叫做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偏高,不足以作为肿瘤诊断的意义。
    2023-08-03
  • 胃癌没有任何症状会是晚期吗(视频)

    胃癌没有任何症状会是晚期吗
    胃癌作为恶性肿瘤,通常发生相对比较隐匿。有部分胃癌的病人,恶性程度可能相对比较高,可能在肿瘤长大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关注,可能是由于隐匿生长的方式,发现时可能已经通过血液系统或者淋巴系统,发生远处的器官、脏器转移,比如形成肝转移或者其他部位的一些转移,或者多发淋巴结转移,形成晚期的病变,这在临床上,也能够见到。部分病人可能在很早期就出现相关的一些胃部的不适感,及早地发现病变,如果相对比较局限,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治疗。总而言之,实际上存在这种相关的胃部肿瘤,一般有时有相关的症状,比如胃部的饱胀、不适感、反酸、呃逆或者腹胀等表现,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没有上述症状,也建议正常的健康人进行一年一度常规的体检,包括相应的腹部彩超、CT或者胃镜的检查,进一步地明确是否有相关的问题,尤其有一些潜在的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就要更注重早期癌症筛查的必要性。
    2023-08-03
  • 左胳膊上臂疼是早期癌症吗(视频)

    左胳膊上臂疼是早期癌症吗
    左侧上肢出现疼痛,并不是癌症早期的表现,也不能通过这样的临床症状就诊断为癌症,因为这个症状可能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如下:1、比如左侧上肢受过外力或者外伤的刺激,这种外力的刺激或者由于外伤所导致的疼痛,时间会相对比较长,而且恢复起来相对比较缓慢一些。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是由于剧烈的活动牵拉所导致的疼痛,上述这些问题,可能都是有剧烈活动或者牵拉,或者受到外力的过程。针对这样的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就诊于骨关节科,或者给予相应的一些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止疼,进行对症治疗;2、从癌症的角度上来讲,可能也会引起局部的疼痛,常见的原因比如上肢的恶性肿瘤,比如上肢骨肉瘤,这种情况可能也会引起这种疼痛,但是骨肉瘤并不是癌症,而是肉瘤。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一些癌症通过血液系统转移至局部的骨质,比如一些肺癌、乳腺癌可以转移到上肢的骨质,引起骨转移导致疼痛。但是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癌症早期,而是转移性的癌症晚期疾病;3、针对局部骨质,还有一些良性肿瘤的病变,可能也会引起疼痛。在临床上,主要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评估,还有病理上的诊断,来共同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2023-08-03
  • 紫杉醇一共要化疗几次(视频)

    紫杉醇一共要化疗几次
    紫杉醇为抗微管类的化疗药物,其具体化疗次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若为术后辅助化疗,可能在4-6周期便可达到治疗目的,若为姑息性化疗,则可能需要6-8疗程或根据不同器官肿瘤的特异性、病理类型、治疗是否有效等,对具体化疗次数、化疗疗程进行判断。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抗微管类化疗药物相对较广泛,如标准治疗即包括其与铂类药物共同应用,对肺癌、食道癌、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肿瘤均能起到良好治疗左右。进行相应治疗时,需要对治疗过程进行检测,若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肿瘤有所缩小,则4-6周期,便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但若2个周期治疗后,肿瘤控制不佳,则可能需要调整或更换方案,再继续治疗。
    2023-08-03
  • 如何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视频)

    如何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为细胞毒性药物,可经静脉注射、口服、局部腔内给药的方式,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全身用药后可能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即副作用,针对不同副作用,其减轻方式不同,具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部分化疗药物有胃肠道毒性,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针对恶心、呕吐,可给予止吐药,包括NK-1受体阻断剂、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等,可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对于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可酌情给予促进排便或止泻相关的药物,以改善患者病情;2、肝肾损害: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肝脏、肾脏损害,化疗时可给予保护肝脏的药物,或进行大量的水化、碱化,以避免肝肾功能损害加重。针对不同的副反应,其缓解措施不同,临床上需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判断。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