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 腋下体温37.5是发烧吗(视频)

    腋下体温37.5是发烧吗
    腋下37.5℃属于低热。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应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者散热减少,会出现发热,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上引起发热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一、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约占50%-60%。感染性发热是指由各种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二、非感染性发热:1、肿瘤性疾病,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临床常见的有淋巴瘤、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2、结缔组织病,比如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且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多属于功能性发热。
    2023-08-01
  • 疟疾的症状(视频)

    疟疾的症状
    疟疾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等,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等情况。患者临床表现与疾病时期有关,常见情况如下:1、潜伏期:通常是指患者自感染虐原虫到发病的时间段,不同疟疾潜伏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潜伏期为14天,而恶性疟大致为12天。另外,患者感染方式不同可造成不同潜伏期,温带地区长潜伏期虫株感染后潜伏期可长达8-14个月,而输血感染潜伏期通常为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较短。通常具有一定免疫力或服用过预防用药的人群,潜伏期可相对延长;2、发冷期:患者表现为畏寒,由四肢末端发凉迅速蔓延至背部和全身,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及全身关节和肌肉酸痛,进而患者表现为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等症状。此时可能多盖数条棉被也无法控制畏寒症状,持续时间大致10分钟,部分患者可能长达1小时,当寒颤自然停止后患者体温逐渐回升;3、发热期:患者冷感消失后面色逐渐转红,此时体温可迅速上升。通常上一阶段发冷愈显著,此时患者体温上升幅度愈高,部分甚至可以达到40℃以上,高热患者感觉痛苦难当;4、出汗期:高热期后患者出现颜面部或手心出汗,随后表现为全身大汗淋漓直至衣服湿透。通常2-3小时后体温开始逐渐降低,少数患者大汗后体温可能低至35℃左右。
    2023-08-01
  • 弓形虫病有什么症状(视频)

    弓形虫病有什么症状
    弓形虫属于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弓形虫病根据感染时间的不同,分为先天性弓形虫病和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两类,两种弓形虫病均以隐性感染最为多见。弓形虫病的症状,多由新进急性感染或潜在的病灶活化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的症状表现很复杂,多数婴儿时期可以无症状,部分在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内,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运动障碍,以及智力迟钝等。后天获得性弓型虫病的症状轻重不一,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可以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这种表现最为多见约占90%。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常有显著的全身症状,如高热、斑丘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以及胃肠炎等。
    2023-08-01
  • 是否为无症状感染者是什么意思(视频)

    是否为无症状感染者是什么意思
    无症状感染者指呼吸道等标本,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没有相关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以自我感知,或者可被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而且CT影像学没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患者经过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无自我可以感知或者可以临床识别的症状和体征;2、患者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即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始终没有症状,即为一个病毒携带者,也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成为确诊的病例。基于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潜伏的时间为1-14天,多为3-7天,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所以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在发病前的1-2天和发病初期传染性相对较强。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仅采样检测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和IgG阳性,始终没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也不会出现发病。
    2023-08-01
  • 破伤风有口服药吗(视频)

    破伤风有口服药吗
    破伤风没有口服药,目前对破伤风认识是防重于治。破伤风可以预防,预防措施包括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要正确处理伤口及在伤后采用被动免疫预防发病。预防措施主要如下: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采用类毒素基础免疫通常需要注射三针,首次是在皮下注射0.5ml,间隔4-8周再注射0.5ml,第二针后6-12个月再注射第三针,仍然是0.5ml。三次注射称之为基础注射,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免疫力。以后每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可作为强化注射,保持足够免疫力。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后10天内产生,30天后可达到有效保护抗体浓度。有基础免疫力伤员受伤后不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只要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即可,能够获得足够免疫力;2、被动免疫:主要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的注射患者,且伤口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开放性损伤患者也适合此法。破伤风抗毒素是最常用被动免疫抑制剂,常用剂量是1500U进行肌注,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个小时的患者剂量应该加倍,有效作用维持10天左右,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TAT皮试过敏患者可以采用脱敏方法进行注射。
    2023-08-02
  • 得了破伤风有什么症状(视频)

    得了破伤风有什么症状
    患者感染破伤风后潜伏期从3-21天不等,大多数病例发生在14天内,主要症状包括下颌痉挛或者无法张口,通常在背部、腹部、四肢发生肌肉痉挛,突如其来的噪音通常会引发突然的疼痛性肌肉痉挛、吞咽困难、惊厥、头疼、发烧、出汗、血压变化,或者心率加快。新生儿发生破伤风前,通常伴有新生儿无法吸吮或者进食母乳,以及哭闹过度。破伤风需要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无需进行实验室确认。世界卫生组织对新生儿破伤风的定义,包括是新生儿发生的一种疾病,该新生儿在生命头2天,具有正常吸吮和啼哭能力,但在生命第3-28天丧失这种能力,变得僵硬或者开始痉挛。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定义,至少需要有以下迹象,如持续面部肌肉痉挛,其中部分患者出现似咧嘴笑,或者是疼痛性肌肉收缩,虽然此定义需要有伤口或者创伤史。但是部分患者无法回忆具体的伤口或者创伤,也可能出现破伤风。
    2023-08-02
  • 肝硬化真是肝癌吗(音频)

    肝硬化真是肝癌吗
    讲解医师:曾艳丽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肝硬化不是肝癌,但肝硬化随着病情进展有可能会发展为肝癌。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肝硬化,在病理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的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间隔的形成,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n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比较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 怎么诊断肝硬化(音频)

    怎么诊断肝硬化
    讲解医师:曾艳丽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不难,但是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肝硬化通常根据以下分期进行诊断:\n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需要参考慢性肝炎的病史,以及临床症状,比如有典型的蜘蛛痣、肝掌时,应该高度怀疑肝硬化,肝脏质地比较硬、不光滑,或者脾大、质地硬,而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时,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依据。早期肝硬化的患者肝功能可能正常,所以不能单凭肝功能正常而排除肝硬化,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肝穿刺病理活检,来进行肝硬化的确诊。\n2、失代偿期肝硬化:由于症状、体征、化验结果都有较显著的表现,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容易,比如可能有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明显的脾大以及脾功能亢进等表现。化验可以看到肝功能的各项异常,所以不难诊断,但是需要与其他疾病做出鉴别,也就是与其他可以引起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脾大的疾病进行鉴别。
  • 肝硬化真是肝癌吗(音频)

    肝硬化真是肝癌吗
    讲解医师:曾艳丽  (主任医师)
    就职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肝硬化不是肝癌,但肝硬化随着病情进展有可能会发展为肝癌。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肝硬化,在病理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的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间隔的形成,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n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比较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 37.3℃属于发烧吗(视频)

    37.3℃属于发烧吗
    如果体温37.3℃无任何不适症状,为正常体温。如果伴随不适感,如头疼、乏力、肌肉酸痛等可能为低热。如果静息状态下,体温超过37.3℃则属于发热。根据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程度热、高热和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准,体温>37.3℃即为发热。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体温下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正常体温不是具体温度点,而是温度范围,每个人的体温具有个体化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体深部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为深部温度,而体表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一般体温均指深部温度,以口腔、直肠和腋窝温度为代表,口腔舌下温度正常值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5-37.7℃,而腋下温度正常值一般为36.0-37.0℃。
    2023-08-01